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家長頭疼的問題
“加強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刻不容緩。”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陳一筠接受訪問時表示,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現在還沒有性教育,只有健康教育或者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也可以坦坦蕩蕩,不要遮遮掩掩。
現狀:
羞于啟齒是性教育絆腳石
記者:對青少年青春期的性教育一直是家長頭疼的問題,也是社會長期關注的焦點。您如何看待我國青少年性教育的現狀?
陳一筠:我國研究性教育的專家集中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還停留在生理層面。實際上,性教育應該和人文社會科學與心理學結合,關系到精神人格、文化道德、社會價值等多方面。
我國青少年性教育處在拓荒階段,已經青黃不接,專業做這方面研究的人員很少。我現在已經73歲了,身邊最年輕的研究伙伴也是50多歲。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沒有性教育,只有健康教育,或者青春期教育,普及的是一些基本的性知識和道德教育,不是在社會人文的層面進行,這樣的性教育是不成功的。
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家長頭疼的問題
記者:我國推進青少年性教育緩慢的原因是什么?
陳一筠:數據顯示,目前青少年“性待業期”延長,青少年12~14歲進入青春期,但到結婚還要經歷10到15年,這段時間被稱為“待婚期”和“性待業期”。而這段時間青少年的性教育卻常常處于空缺狀態。
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大,人們總覺得性是一個難以啟齒話題。在家庭,家長觀念滯后,對于性的話題羞于啟齒,認為性是無師自通,或者擔心刺激孩子早熟。同時,不少家長本身也不具備青春期性知識。
學校方面也疏于性教育,性的話題在學校層面的教育推進很有難度,而相關教育部門本身的觀念也有待打開,性教育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引入,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有限。
建議:
性教育家庭為主學校為輔
記者:您對我國青少年性教育的發展有什么意見?
陳一筠:家庭在我國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要給家長開展性教育,他們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現在剩男剩女增多,一方面是社會壓力的原因,我覺得另一個方面,是因為缺乏性教育的后果。
青春期性教育應該以家庭教育為主,因為性教育在心理交流和行為指導上具有隱私性和個體性,父母與孩子單獨面對面進行最適宜。而且家庭環境具有自然性及親和性,不緊張,安全保密,家庭更易于把握適時、適度的原則。此外,父母平素要保持與孩子朋友式交談的良好習慣,建立寬松和諧的家庭氣氛。
學校應該承擔青少年性教育的輔助教育責任,將性教育作為一般知識的規模傳授,對于孩子已發生的性問題,學校應與家長共同協商后,采取一致的態度和積極的辦法處理,避免發生意外。
推薦閱讀:男孩女孩的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
女孩們那些青春期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