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教師“陰盛陽衰”會影響孩子性別角色認知
男教師少了,女教師多了,男孩子會不會因此變成“娘娘腔”,女孩子成了“假小子”?每每有關男女教師比例失衡的數據曝出后,家長總會成為反應最為激烈的群體,并提出類似問題。
這一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這一比例更為懸殊的大城市里,家長的疑慮就更多。有的家長甚至擔心,學校是清一色的女老師,很容易發生“三個女人一臺戲”的內耗,教師間人際關系的復雜,就難免會影響到教學心情以及與學生的相處。
這般擔憂雖然有些夸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對教育教學必然會有影響。一個最為流行的說法就是,“女兒國”教育如單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缺少父母任何一方,都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瓊就十分認同這一說法。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性別角色認知是社會化過程的重要一環,是家庭教育所不能達到的,而在學校教育中,幼兒園、小學又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主要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接觸的都是女性就會導致孩子們性別角色認知缺失。
北京市十四中男教師劉偉就遇到過這樣一個男生,身高一米九、體重160多斤。這個男孩基礎不好,中考前每次模擬考試之后,成績不如意,他就哭。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劉偉已經找到對待這種“愛哭”學生的方法。“他哭,我會由他去哭,等不哭了再從正反兩方面激勵。”而他身邊的女教師看到孩子哭就心軟,而這樣就往往給孩子留下一種“我只要哭”問題就解決了的印象。
家長們也很清楚男女教師的差異,很多男孩家長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由男教師來教。每當孩子升學,進入新學校新班級,一些家長第一個要打聽的事就是兒子的班主任是男是女。
不過,在當下家庭教育中父親嚴重缺位的情況下,將男孩子“偽娘”現象歸結到男教師缺乏上未免有失公允。美國一項研究表明,與母親親近、與父親疏遠的男孩成年后普遍適應性差、性格被動、缺乏進取精神;而與父親疏遠的女孩成年后,容易在與男性的親密關系上存在缺陷。
寄希望于男教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父親角色,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情況。但就具體的班級管理而言,男女教師的確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下次遇到事情要不要繼續哭”,更主要的是“建立起一種規則意識”。
上一頁12下一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