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五成慢性病人現不同程度心理問題 卻很少就診
“身病”之外還有心病 ?
慢性病人普遍伴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
日前,廣東省非精神科醫生精神心理診療培訓計劃正式啟動,一組數據顯示出此次培訓計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調查發現,前來醫院求治的病人尤其是久病不愈的慢性病人中有三至五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統計數據表明,到精神心理科做心理咨詢的病人僅一千例。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即非精神科醫生沒有想到病人可能“身病”之外還有“心病”。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耿慶山表示,一方面,軀體疾病患者可伴發精神障礙;另一方面,由于患者自己不一定能確定應該看什么醫生,加上精神疾病的“標簽”作用,以及精神疾病本身表現的不典型性,而使大量的精神障礙病人涌入醫院的非精神科。由此導致的后果是,那些久患身體疾病而同時伴有抑郁焦慮的病人,未能得到及時識別和有效治療。
軀體疾病普遍伴有心理問題
一項關于廣州地區綜合性醫院門診病人的調查結果表明,抑郁和焦慮是病人去看非精神病科門診的主要原因。統計數據表明,去年廣東省人民醫院全年有 372萬多人前來就診,其中內科住院病人181萬多人,但到精神心理科做心理咨詢的病人僅一千例。這種現象在各大綜合醫院十分普遍。
據專家介紹,在現代社會,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病已經不再是威脅生命的主要疾病,它們在“疾病譜”和“死因譜”中所占的地位已不重要。相形之下,與心理性、社會性因素有關的疾病卻顯著增高,以排名前三位的死因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為例,都包含有心理緊張、吸煙、環境污染等心理、社會因素在內。
至于公害病、交通事故、自殺、吸毒、酗酒、飲食過度以及其他種種心理社會原因而引起的心因性疾病的廣泛發生,更主要是來自心理和社會因素。而對于走在改革開放發展前沿、社會競爭激烈的廣東省而言,以上形勢顯得尤為嚴峻。
“患病越重的人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比如癌癥、惡性腫瘤等,此外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癥狀。”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莊建對記者表示,有一些病人即使得了抑郁癥,也不愿意承認,一直不愿意去看精神科,導致影響了治療效果。
據WHO組織的一項多國研究表明,在綜合醫院門診與住院患者中,大約有25%-30%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也有的是由于心理疾病引起的軀體癥狀為表現,但患者或家屬自認為是軀體疾病,就到其他臨床科室看醫生。
據介紹,有一位患者自訴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總認為自己有嚴重胃病,但經多次檢查,沒有發現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服藥也沒有效果。轉入精神心理病房后,經檢查確診為焦慮癥,而后針對引起焦慮的原因進行心理疏導,并服用抗焦慮藥物,僅半個月焦慮癥狀就明顯減輕,腹痛、惡心等感覺也隨之消失。
上一頁12下一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