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成腦中風禍起頸動脈狹窄 國內多青睞放支架
中風目前是中國人的“第一殺手”,出現腦梗塞、腦中風,患者本人和家屬往往只認為應該在腦部找原因,而忽略了位于頸部的根源。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曹志愷教授解釋,腦中風是由于腦動脈硬化后腦內血管閉塞或者出血引起的,實際上,六七成是源于頸部動脈狹窄,因為正常的頸部動脈負責供給腦組織85%的血液。而頸動脈狹窄主要由頸動脈分叉部粥樣斑塊形成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可直接侵害頸動脈。
出現頸動脈狹窄,內科保守治療方法是降低體重、戒煙限酒、控制現患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及冠心病)等,并且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改善腦缺血的癥狀,定期進行超聲檢查。不過,無癥狀情況下頸動脈狹窄已超過70%,或狹窄超過50%并且出現了中風癥狀,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現在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手術方法主要是頸動脈支架置入及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北京301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周定標教授介紹,后者是經典手術,經過歐美國家約50多年的臨床驗證,從在全世界范圍內不同版本的治療指南來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至今為止都是頸動脈狹窄治療手術的“金標準”。但是,頸動脈支架置入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迅速——美國每年有15萬~20萬人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支架置入術只有一兩萬例。而在中國情況恰好相反,支架置入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比例為7∶1。
專家分析,支架置入術在中國受青睞一方面是因為它是微創手術,患者往往認為更安全,一些缺乏相關知識的臨床醫生也會向患者推薦,另一方面,支架置入術費用較高,一個支架就要幾萬元,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比其便宜1/3,不排除有醫生在利益的驅動下推薦前者的可能。
專家表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名字聽上去有些“嚇人”,其實并非切除自身組織,手術在顯微鏡下完成,簡單來說就是病人頸部開一個小口,切開狹窄的頸動脈,剝掉血管內形成的硬化斑塊,再將切口縫合起來,手術就完成了。通常術后第二天病人即可下床。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