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精神疾病發病率達20% 比年輕人高一倍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精神衛生宣傳主題是“精神健康伴老齡,安樂幸福享晚年”。10月9日,記者從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了解到,目前老年人退休后面臨角色轉變,加上現在空巢老人多,所以精神疾病發病率達到了20% 左右 ,跟年輕人相比較,發病率高一倍。
醫生稱,精神疾病患者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沒啥興趣愛好,對此,醫生建議老年人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滿懷信心地去生活。
患者太多只好在食堂加床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1.78億人,占總人口的13.26%,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而國際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嚴重威脅老年人身心健康。
“現在老年人精神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崔維珍稱,從目前接診情況看,老年人精神疾病發病率很高,十個人中能有兩個,老年人的發病率是年輕人的兩倍。
“患精神疾病的老年人逐年增多。”崔維珍說,精神疾病是指心理障礙(如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和精神類疾病(精神分裂癥等),這幾年他們接診的情況就說明了老年精神病患者在增多。
崔維珍說,他們科室是在1999年成立的,剛成立的時候只有54張床位,后來由于患者增多,2000年,他們將床位擴到了80張,2004年,他們直接將老年科分成了兩個科室,床位增加到了160張。
“雖然床位不斷增加,但始終不夠用,去年醫院又將行政科騰了出來,把老年科的床位擴到了230張。”崔維珍說,就這樣有時候還有病號住不上院,沒辦法只能在食堂加床。
女強人退休后“閑”出抑郁癥
是什么原因導致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多呢?“首先是社會因素,像老年喪子、老年喪夫(妻)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剛剛退休,面臨著角色的轉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崔維珍說,一般女強人最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據介紹,今年67歲的王彩云(化名)就是因為退休后一下子閑下來導致了抑郁癥。王彩云以前是一家公司的經理,業務水平很強,退休之后,她又去一家企業工作,直到66歲才停止工作。
不過她休息了一段時間之后,就覺得心慌、憋氣、出汗,而且經常吃不進飯去,晚上經常失眠,去了四五家醫院都沒查出啥病,最后醫生建議她看看心理醫生。“經過診斷她是典型的抑郁癥,而且情況已經比較嚴重。”崔維珍稱。
據介紹,針對王彩云這種情況,崔維珍建議她住院治療,后來經過心理疏導加藥物治療半年后,患者恢復了正常。“我建議她出院后自己找點事干,后來她包了塊地,種起了菜。”崔維珍稱,現在這名患者已經完全康復了。
空巢老人搬進新居鬧自殺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空巢綜合征的患者比較多。”崔維珍說,她遇到過一個72歲的老太太,這名老太太的兒女都很孝順,不過子女都不在她身邊,由于老人老伴去世了,所以一直是她一個人居住。她的子女給她買了套三的房子,結果老人搬過去八個月就鬧自殺。
據介紹,老太太在以前住的地方有不少好朋友,到了白天她就拿著馬扎到馬路邊和老姐妹們聊天,一下子換了新的環境,身邊沒有個說話的,老太太覺得活得很沒意思,于是就喝下了潔廁靈,幸好發現得及時,老人轉危為安。
崔維珍說,空巢老人會覺得自己很孤獨。“病房里有些老人不愿出院。”除了覺得孤獨之外,還有些老人總覺得自己得病了,這樣容易導致心理障礙。
另外,老年人中猜疑和偏執心理較常見,遇事歸咎別人,對他人不信任,常有嫉妒、猜測、偏見、不愛活動、興趣索然、孤獨離群等表現,這些都是導致心理障礙的因素。疾病和器官老化影響情緒
隨著衰老和身心功能減退,老年疾病發病率很高。“有些老人查出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不長時間后,就會出現心理問題。”崔維珍分析說,這些疾病還帶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老年人發生軀體疾病之后,總會擔心疾病惡化,這樣就導致原來孤獨、壓抑、憂郁的老年期心理更加復雜化。
另外,年紀大了各個器官功能出現進行性、全面性的衰老,引起感覺遲鈍、味覺減退,導致情緒的不穩定和心理煩惱,這樣老人就會變得憂郁、偏執,而體質下降又使老人缺乏興趣和活力,不愛活動,安于現狀和過刻板生活。軀體功能下降,多種衰老病癥叢生,容易產生繼發性情緒障礙和心理疾病。
崔維珍說,年紀大了神經系統靈活性下降,智能逐步下降,近事記憶明顯減退,遠事記憶相對保持較好,思維缺乏創造性,這樣老年人就會變得偏向保守,迷戀往事,重視傳統。
建議
老年人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老年人應當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老年人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愛。老年人要維持心理上的適度緊張,過度緊張有害于身心健康 ,但無所事事、百無聊賴、過度懶散也有害于身心健康。
那怎樣維持心理上的適度緊張?“老人有一定的愛好,像釣魚、下棋等,可以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崔維珍說,老年人必須樹立生活目標,心情愉快,滿懷信心地去生活;生活起居也要有規律。
此外老年人要做工作,而且要做自己樂意做又有質量的工作,在工作中和晚年的勞動中體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要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還要堅持體育鍛煉,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不僅能增進身體健康 ,而且有助于維持心理上的適度緊張。
此外,要加強自我調節,創造愉快心境也很重要。老人要在生活中盡力培養積極情緒,盡力減少消極情緒的發生。“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是很有道理的。”市精神衛生中心專家說。而老人在遇有矛盾挫折時,要主動盡快擺脫,不要鉆牛角尖,不要讓消極情緒折磨摧殘自己。
同時專家支招,老人要加強自我積極暗示,克服消極暗示。“自我積極暗示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有利于健康 ;自我消極暗示能使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情緒低落、精神萎糜,有害于身心健康。”
家庭和睦結交朋友很重要
除了自身因素,老年人也要有開放的心態。家庭方面,老夫老妻更要相親相愛,全家人敬老愛幼、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親密無間、團結和睦;還要結識新朋友,心里有話能有處說,切不可深居簡出;還可以養花、養魚,可以書寫、繪畫,也可以定時收聽廣播,還可以從事點有趣的體力勞動。這樣可以填滿生活時間,陶冶性情,調節神經系統,延緩衰老。
疾病是老年人經常要面對的,保證心理健康就要做到“處病不驚 ”。老年人有病同樣要“既來之、則安之”,不可胡思亂想,防止自我消極暗示。除非必須住院治療的病,一般不宜住院,應盡量在家治療和調養。這樣老人可以感到欣慰、安全,并飽嘗天倫之樂,有利于疾病康復。(韋麗麗 李曉哲)
相關文章:
>>21世紀是精神疾病世紀 至少1/5人存心理問題
>>近六成大學新生焦慮情緒高 焦慮障礙是疾病需治療
>>專家稱全國1600萬名精神病重癥患者有八成未就醫
>>五成“新媽媽”出現心理問題 產后抑郁成常見病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