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男性精子質量逐年下降”說法屬謬論
人類的精子質量在逐年下降癲癇病的治療方法,若干年后男人將無生育能力?對此觀點,6日,在第十屆全國(廣州)性文化節現場專家論壇上,北京精子庫原主任、現國家計生委科研所教授、中國人類精子庫管理學組組長陳振文反駁道:這種觀點是荒謬的!
廣東“不孕率”十年無大變
人類精子質量正在不斷下降的說法早已有之,最早來自外國專家的學術論文。1992年荷蘭學者發表論文稱:再過50年,男子的精子數量將減少一半。國內也有學者表示:男子精子數量正在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有人據此推斷,若干年后男子將喪失生育能力。
真有這么可怕嗎?在6日舉行的全國(廣州)性文化節專家論壇上,廣東省精子庫主任唐立新說,2000年,省計生委在廣東5個縣市2萬對新婚夫婦中調查,發現結婚一年后不孕率為14.7%。十年后的2010年,又在全省13個縣市中調查,發現不孕率為百分之十三點多。“從統計學上比較,這兩者并無差別”。
一年不孕并非就“不能孕”
“15%的不孕率,并不意味著這15%的人都不能夠懷孕或者都需要做輔助生殖。”唐立新解釋,這和統計口徑有關,“對于不孕癥的定義,此前我國教科書上將時間界定為‘婚后兩年’(有正常性生活,且無避孕措施),過去世界衛生組織還曾界定為‘婚后5年’,但現在普遍采用的界定是‘婚后一年’。”
“婚后一年不孕,不意味著不能懷孕。”陳振文也表示,一般新婚夫妻婚后一年內懷孕的幾率為85%,兩年內懷孕的也有10%。
“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將不孕癥界定為‘婚后一年’,主要是為了提醒大家及早就醫。”陳振文說,如果將不孕癥定義為“婚后兩年”,不孕率就只有百分之三點幾,在5%以內,“因此不必恐慌”!
陳振文說,“精子數量有下降趨勢”只是荷蘭學者的一種推斷,并非研究結果,“如果據此就認為男子精子質量和數量在逐年下降,這種觀點是荒謬的,是不負責任的”。
單身女子不能接受捐精生子
選擇終生單身的女子,或者女性同性戀者,可否接受捐精生下后代?
對于現場觀眾提出的這一問題,陳振文說,對于“單身女子接受捐精生子”,吉林省人大常委會曾通過了決議,但全國人大態度很審慎,組織了法律、社會學、醫學、倫理學等多方面的專家研討,結果意見很不一致,最終否決了這一建議。
陳振文說,成年人有留下后代的權利,但孩子也有著“擁有父母”的權利,允許單身女子接受捐精生育后代,就剝奪了嬰兒“擁有父母”的權利。(夏楊黃艷萍)
相關閱讀:
>>多省精子庫告急 壓力使男性精液質量每年降1%
>>不孕夫婦男方因素占40% 其中半數精子異常
>>已婚男子精子質量下降一半 約三成致不孕
>>科學新知:男性每天吃一把核桃可提高精子質量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