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認(rèn)親靠譜嗎?實驗證明其百分百在“坑爹”
這個長假,除了堵在路上、擠在景點的人們外,還有一部分人相當(dāng)“聰明”地選擇了宅在家,守著電視過長假。在古裝劇熱播的幾天里,古人往往具有現(xiàn)代人無法想象的智慧和超能力:食物是否有毒,一根銀針就能搞定;兩人是否父子,兩滴血就能證明……
這些古裝片中的“真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靠譜嗎?揚子晚報的一系列實驗告訴我們:導(dǎo)演很強大,傳說很可怕。
一個裝著水的碗,兩滴血滴入,所有人都瞪大眼睛瞧著癲癇的癥狀,如果兩滴血沒有相融,定要有人勃然大怒——這樣經(jīng)典的鏡頭,出現(xiàn)在很多電視劇中。
與滴血認(rèn)親橋段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劇中人物的“小動作”,加白礬、加清油,總之總有方法讓主角化險為夷。可是,在電視劇中流傳甚廣的滴血認(rèn)親究竟靠譜么?揚子晚報記者也通過實驗驗證了一番。
實驗
●實驗對象:揚子晚報記者(O型血)、志愿者母子(胡女士53歲,A型血;陳先生26歲,O型血),志愿者朱小姐(A型血),志愿者何小姐(B型血)
●實驗器材:醫(yī)用針頭、燒杯、清水、白礬、清油
實驗1
親生母子——融了
記者在玻璃杯中裝入約2厘米高的清水,胡女士母子分別刺破手指將血液滴入。與電視劇中鏡頭完全不一樣的是,兩滴血滴入水中后并沒有保持“血珠”狀,更沒有互相靠近,而是散成不規(guī)則的形狀,水中可以看到血液沉降時拉出的“血絲”。沉到杯底后兩滴血也似乎“各自為政”。隨著時間的推移,淡紅色的暈染逐漸加大。隨后揚子晚報記者緩緩搖動燒杯,兩滴血液慢慢化開,將杯中水染成了淡紅色。
非親血液又如何呢?揚子晚報記者將自己的血液與朱小姐的血液滴入燒杯中。記者與朱小姐并無親緣關(guān)系,不過滴入燒杯的血滴除了形狀與剛才的實驗不一樣外,血液的狀態(tài)幾乎一模一樣:先“各自為政”,然后慢慢擴散,漸漸燒杯中水變淡紅色——電視中“無血緣關(guān)系的血液不相融,凝結(jié)成固態(tài)的小顆粒沉在杯底”的情景完全沒見著。
“加料”是不是真有效?
答案:有一點暫時的功效,但到最后依然是相融的
上一頁123下一頁
- 標(biāo)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