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自殺者7成患心理疾病 患者近半數不知
75歲的老太經常擔心自己會生病,日子太難沒法過,家人認為她是“老糊涂”。心理醫生診斷她患有中度抑郁癥。
故事
老太被兒女稱為“老糊涂”
昨天,鄭州市衛生局在五一公園舉辦“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
75歲的路老太對義診醫生說:“我擔心會生病,生病了咋辦呢?日子過得咋這么難呢?”說罷不禁老淚縱橫。
醫生詢問得知,路老太丈夫早年去世,她艱難把兒女帶大。兒子結婚后,家庭不幸福,今年,兒媳又患上了癌癥。
從此,她陷入了恐慌中,擔心9歲的孫女以后沒人管,又擔心自己病了該咋辦,日子沒法過。她說:“在外轉圈心情就好,一回到家,滿腦子都是這些‘愁’,睡不著覺,兒女都說我‘老糊涂’了。”
醫生診斷她患上了中度抑郁癥,并告訴她:“你不是老糊涂了,別擔心,治療后你會好的。”
數據
患者知曉率不足一半
據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院長霍順利介紹,多數人對于精神健康問題認知存在誤區。
他說,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民眾對于心理、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半數。也就是說,至少有半數以上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不知道自己的健康已經出了問題,導致病情加重。
他惋惜地說:“自殺患者有70%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果這些患者能早發現,早治療,生命不至于逝去。”
造成民眾知曉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對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知識匱乏。“很多人認為心理、精神健康出問題,就是患了‘神經病’,經常會有一些家屬帶著病人來治療,像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兒。”霍順利說。
他說,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所代表的病情程度逐步遞增。
幾乎所有人,在不同時期都會存在心理障礙,有些人的心理障礙長期不解決,會發展為心理疾病,即抑郁癥。進而發展為精神疾病,最嚴重的時候是精神分裂,很難治療。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都可以治療,越早治療越好。”霍順利說,希望大家走出誤區,更不能將老年人患有精神健康問題歸為“老糊涂”了。
提醒
出現“三低”可能已經患心理疾病
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沒有興趣;
思維活動低下,記憶力下降,智商變低,甚至沒有辦法應對原來的日常事務;
行為意志力低下,只愿待在家里,干什么都沒能力干好,有時連洗漱、吃飯都沒有力量完成。同時還伴有身體不舒服的情況,比如消化功能不好,四肢像灌鉛一樣,經常懷疑身體有病。(逯彥萃 楊曉楠)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