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七成腫瘤醫生在患病時愿意嘗試新藥、新療法
本報調查顯示,逾七成腫瘤醫生患病時愿“嘗新”,患病經歷讓醫生更具耐心。
“醫學中最難學的部分之一,就是患者的感受。”美國醫生Lewis Thomas曾這樣寫道。的確,這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不久前,美國“今日醫學新聞”的一項調查顯示:醫生經常推薦給患者高副作用和低死亡風險的治療方式,可一旦自己成為患者,則會傾向于選擇低副作用和高死亡風險的治療方式。如果你是患者,你的選擇會是什么?
日前,《醫師報》聯合醫師網、愛唯醫學網在腫瘤醫師群體中開展了《如果我是患者——當醫生成為患者或患者家屬,治療觀會發生什么不同?》的小范圍調查,參與調查人數40人。
調查結果顯示,在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九成醫生表示會盡力說服患者接受;當親屬不幸身患腫瘤疾病,有38.9%的腫瘤醫生選擇“去專科醫院找專科醫生,掛號問診,配合專科醫生的治療”,33.3%腫瘤醫生會為親屬制定治療方案;假設自己是腫瘤晚期患者,72.2%的人表示愿意去嘗試新療法和新藥物;逾七成醫生表示在經歷了親戚朋友患病后學會了換位思考。
腫瘤高發 近八成醫生親歷親朋罹患腫瘤
在本次調查中,近八成醫生曾有親人或朋友患過腫瘤或其他惡性疾病。在2012年CSCO學術年會開幕式上,衛生部馬曉偉副部長指出,近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因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腫瘤高發,治療手段匱乏,醫生們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助。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羅廣裕難過地說,“我堂弟患鼻咽癌,而且是晚期,對癥治療的效果非常不好,后來只能無奈地放棄了所有治療。”
面對患者 九成醫生會說服患者接受治療方案
調查結果顯示,九成腫瘤醫生表示在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會積極主動地說服患者去接受自己為其提供的最佳方案;僅有一成醫生表示在治療時會完全尊重患者的選擇。
從醫生角度來看,他們相信自己是專業的,掌握了更全面的信息,并能負責任地結合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家庭情況、經濟條件、社會關系等因素,為患者提供可選擇的方案。然而,現實則是,在當下的醫療環境患者常常質疑這種推薦,且自己也常常迷惑于如何選擇。
醫患之間的鴻溝如此巨大,醫生可能設身處地地從患者角度出發來制定治療方案嗎?盡管非常艱難,但是這已成為醫生們力圖改變的目標。今年4月美國糖尿病學會和歐洲糖尿病學會聯合發布聲明,提出以患者為中心的降糖目標,這被譽為糖尿病治療領域里程碑式的文件。英國國家醫療衛生和臨床優選研究所近期也發布了“患者體驗”指南和質量標準。評論家們認為此類做法雖值得稱道,但也指出指南中很多內容仍停留在表面,“如何提供系統、可靠、可推廣的、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醫療服務”依然面臨挑戰。
上一頁12下一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