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行業投資分析 免疫球蛋白或是未來發展重點
一、血液制品市場現狀
(一)國內外總體差距
國際血液制品集中度非常高、寡頭壟斷,由市場需求決定,供需較為平衡,市場增長主要靠新產品和新適應癥的推出。
國內血液制品獨立和封閉,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受政策影響,由政府主導,企業相對分散,但趨于集中;在未來較長時間內,血液制品企業的競爭力將由血漿資源擁有量及血漿綜合利用能力決定。
1.提取能力:國外大型血液制品企業能分離出17~20種產品,凝血因子類占主導地位,人血白蛋白占比相對較小;國內最多能夠提取11 種,一般能分離3~4 種產品,主要還是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對于凝血因子類產品產出量很少。
圖表:我國與發達國家血制品品種比較
2.生產能力:目前國際血液制品市場年投漿量30000噸左右,主要生產廠家40余家,全球總消耗量約為100億美元;
國內年投漿量4000噸左右,國內有大約33家的血液制品企業,政府對漿站的嚴格控制,實行審批制,2013年開始有松動。
3.消費結構:目前除了人血白蛋白價格是國際低于國內,其他產品比如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國際價格都遠遠高于國內。由于產品結構的差距主要是因為醫療水平以及工業水平的差距導致的,未來國內血液制品發展的重點會是在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類產品上。
4.病毒滅活:國外血制品制劑均通過兩步病毒滅活處理;國內血液制品則是一步或兩步清除/滅活工藝。
(二)國內血液制品的需求
目前我國居民人均血液制品消費量極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白蛋白一直供應緊張,未來仍將有年均15%左右的增長率;靜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均用量僅為國外的 10%,自2004 年以來年均增長速度在30%以上,目前中小醫院尚未普及應用,發展潛力較大;凝血因子類產品的銷售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相較于國外40%的市場份額,市場空間還十分廣闊。
推動需求的動力:醫保覆蓋范圍的擴大、人口增長和老齡化
二、國內血液制品行業投資邏輯
(一)漿站資源為王
國內市場供需失衡,增長屬于粗放型,主要靠原料血漿供應。未來較長時間血液制品企業的競爭力將由血漿資源擁有量及血漿綜合利用能力決定。
為緩解血液制品供需緊張,國內整體采漿量的提升是趨勢,能夠順勢而為獲取更多漿站的企業將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目前國內領先的漿站資源公司主要是:天壇生物、華蘭生物、山東泰邦、上海萊士、ST生化、博雅生物。
(二)集中壟斷趨勢
國內血液制品政府主導,企業相對分散,但正在集中。國內從2001年起就不再審批新的血液制品企業,而不斷推出的各種行業政策限制了小企業的發展,生產資源不斷的向大企業集中,預計也將出現強者恒強的局面。
目前國內共有33家血液制品生產企業,正常生產的僅20余家,血漿采集250噸以上的企業僅為6家,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上市公司機會更大:天壇生物、華蘭生物、山東泰邦、上海萊士、ST生化、博雅生物。
(三)分離技術高低
由于各種組分在血漿中的含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企業從血漿中提取的產品數量越多,攤薄在每個產品上的成本就越少。隨著我國醫療市場對于各類血液制品的需求上升,能夠充分提取血漿中有效成分的企業,噸血漿的收益會明顯高。
國內血液制品企業的增長粗放型,仍然是靠投漿量推動,血漿資源的增長直接決定了產量、銷量的增加。從長期來看,國內的投漿量將達到6000噸左右的水平,屆時國內供需矛盾將會得到一定的緩解,國內企業競爭的重點將由血漿資源的控制,逐步轉向技術的競爭,能夠采用新工藝提高血漿利用率或推出新產品的企業將會占得先機。
每家公司具體的產品數量可以看小健昨天發的《醫藥領域高帥富:血液制品廠商最新名單》
(四)產業拓展轉型
可以肯定的說:血液制品作為生物醫藥分支,未來的前景也必然在現代生物技術上,產業的拓展和融合是必然的趨勢。
傳統的血液制品是從人血液中提取血漿蛋白或因子濃縮物,而現在生物制品(包含血液制品)的內涵及外延不斷擴大,突破了原來的范疇,涉及到疫苗、基因工程或轉基因藥物、工程抗體類藥物領域。
領先公司是:天壇生物、華蘭生物、ST生化。
(五)前沿新產品
以下只是列舉,當然還有別的新品種,最好是國外已經有了市場應用,但是國內還是空白的品種。
1.長效凝血因子
2.重組人血白蛋白
3.重組人凝血因子
國內新創業的技術性公司,有市場機會。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