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診所中藥注射劑與化藥混用現象嚴重
中藥的質量涉及到土壤、種質、炮制、儲存、制劑過程等一系列復雜環節,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對安全有效的保證至關重要。近日,在石家莊召開的第四屆中國中醫藥發展大會上,業界專家學者對中醫藥的質量控制與用藥安全進行研討。
“中藥的安全有效是其生存的根本。”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杜守穎表示,中藥要通過全面的質量控制保證藥物的有效,尤其在上市前要進行嚴格檢驗;運輸過程中的把關也至關重要,保證其不會受環境影響發生霉變。
如何在生產環節保障中藥質量安全?全軍中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認為,中醫藥從田間走到臨床,需要進行標準化,“中藥的質量不能靠經驗來控制。”神威藥業集團董事長李振江介紹,產品生產質量問題,涉及到制藥企業的質量,生產工藝,質量管控等制藥方面的問題。他建議,企業通過精細化管理和標準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利用技術轉化,解決醫學分析,質量檢測滯后于生產的難題。
在臨床使用方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馬融表示,目前中成藥75%都在西醫醫院使用,“由于中藥有自己本身的特點,西醫難以保障用藥規范,對使用安全造成影響。”李振江透露:“特別在基層診所中藥注射劑往往會與其他化學藥品聯合使用,濫用現象非常嚴重。”
馬融指出,用藥安全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中成藥含有毒性,例如龍肝瀉膽丸,含有馬兜鈴酸和馬兜鈴酰胺類成分,可引起腎功能損害;何首烏已經證實對肝損害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檳榔已被美國抗癌協會列為一級致癌物,但是這些含有毒性的中藥在處方中并不少見。二是兒科藥物中重金屬比較多,例如朱砂里含有汞,雄黃里含有砷。三是中成藥使用不規范,一次服用過量,或者服用過長時間,都會導致不良反應發生。
“只要規范使用中成藥,就可以避免不良反應。”馬融強調,有病才能針對性地吃藥,沒病即便用補藥,不規范用量也會出現不良反應,“是藥三分毒,有時它的毒性恰好是它能起到療效的作用點。”他建議,中成藥應開展上市后再評價,重新評價其臨床安全性,同時優化中成藥處方,明確其毒性部分和有益部分,指導老百姓安全用藥。
隨著我國部分中藥標準列入美國藥典,越來越多中醫藥已在歐美國家進行注冊研究,中醫藥作為獨特的醫學體系,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正在國際上體現出其價值。專家指出,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要在保障質量和用藥安全方面“練好內功”,使中醫文化在國際上獲得更多認可和歡迎。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