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瀉進入流行季節 秋瀉影響患兒發育
眼下已進入小兒秋季腹瀉好發時節,專家提醒,小兒秋季腹瀉主要由輪狀病毒引起,容易傳播,應注意飲食衛生,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 (張燕紅)
秋瀉影響患兒生長發育
專家介紹說,小兒腹瀉是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見病、多發病,腹瀉的原因以感染最為常見。每年的9月起,就進入秋季腹瀉的流行季節,其中10月—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24個月的寶寶。秋季易發生腹瀉主要有兩大原因導致,外部因素是秋季溫差大或輪狀病毒感染,內因是小寶寶消化系統或免疫系統不成熟,易因病原微生物感染或者溫差變化引起腹瀉。
患兒最初會嘔吐,有時還會伴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癥狀。寶寶的大便次數從1天幾次到十幾次不等。大便為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呈黃綠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無膿血,無腥臭味。通常患兒發熱和嘔吐的持續時間大約為2天,腹瀉的時間可持續約3—5天或一周,少數可長達三周。當患兒出現嘔吐腹瀉時,如果處理不當,補液不及時,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可危及患兒生命;或者導致病情遷延,造成患兒營養不良,影響患兒生長發育。
家長可以自制口服補液
專家指出,由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季腹瀉本身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預后良好,可堅持“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的治療原則。如果你的孩子發生腹瀉,家人在處理時可遵循以下三點:
口服足夠液體以預防脫水。家長可在500毫升開水(或米湯)中,加入20克白糖(兩平匙)和1.75克食鹽(半啤酒瓶蓋),做成口服補液,或到藥店購買口服補液鹽Ⅲ。由于腹瀉的孩子對液體的需求量比平時增加,所以在病情早期開始時就要鼓勵孩子多次飲用補液鹽。小于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后可補充口服液50至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歲者,盡量多飲,每天攝入量不少于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預防脫水。若孩子出現腹瀉次數與量增加、不能正常進食、頻繁嘔吐、明顯口渴、超過38℃的發熱等情況中的任意一項,即應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醫生可根據小兒情況考慮是否需要靜脈輸液,糾正脫水。
繼續飲食。腹瀉的孩子體內營養物質丟失較多,所以應給他足夠的食物以預防營養不良,防止生長發育障礙。吃母乳的嬰兒應該繼續母乳喂養,若為人工喂養,可繼續給予平時習慣的飲食,如米粥等。
合理用藥,不可濫用抗生素。很多家長誤認為孩子有腹瀉癥狀,就立即給孩子服用抗生素,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而抗生素針對的是細菌性腹瀉,濫用抗菌藥物不僅不能給孩子治病,反而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加劇腹瀉。專家提醒各位家長,孩子腹瀉應該及時就醫判斷病情再用藥,像輪狀病毒腸炎,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微生態調節劑和腸黏膜保護劑,例如蒙脫石粉、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制劑。
接種疫苗可防腹瀉
專家介紹說,母乳喂養可有效減少腹瀉發生率,特別是幾個月內的新生兒更應以母乳進行喂養。因為母乳是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小兒所需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都應提倡母乳喂養。
預防秋季腹瀉還要注意把好飲食衛生關,防止病從口入。家長在秋季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先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讓寶寶的消化道有個適應的過程;勤洗手,餐具、炊具用前要消毒;冰箱內放置的食物必須煮沸后食用,更換一個干凈的容器放置;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流通,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同時要注意寶寶的腹部保暖,避免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加快,導致腹瀉;不要嚼飯給寶寶吃;不要接觸其他腹瀉寶寶,少帶寶寶到病兒集中的醫務場所,少去公共場所;平時還應該增加寶寶的戶外活動時間,注意寶寶的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寶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此外,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輪狀病毒腸炎流行廣,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這種疫苗為口服液,主要預防A群輪狀病毒引起的嬰幼兒腹瀉,接種對象為2個月至3歲的兒童,每年接種一劑。家長可攜帶幼兒到所在地的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接種門診咨詢、自費接種疫苗。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