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事件頻發 浙擬建毒蘑菇數據庫征集樣本
每年的春夏、夏秋之交,雨水充沛,是野外蘑菇瘋長的季節,一些貪圖野鮮的人,就會采摘一些看上去能吃的蘑菇,炒炒吃了。最近,本報熱線陸續就接到了三起因誤食毒蘑菇而導致食物中毒的事件。
什么樣的蘑菇會放倒人呢?蘑菇中毒了怎么辦?記者昨天從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我省已開展蘑菇毒素檢測技術研究,未來將建一個毒蘑菇的數據庫,以便發生中毒事件后,迅速開展針對性的救援,同時也向社會征集野生蘑菇的樣本。
毒蘑菇“變化無窮”
不同環境下毒性會不同
“哪些野生蘑菇無毒,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昨天,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的徐小民副主任技師說。
為了搞清楚毒蘑菇的問題,今年5月份開始,省疾控的工作人員先后赴云南及杭州周邊地區,進行考察研究。
“考察研究的結果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變化無窮。”徐小民說。
徐小民給我們講了一個云南奶漿菌的例子。云南當地盛產野蘑菇,在蘑菇生長季,一座山上可能采集到50多種蘑菇,但是真正能吃的最多不超過10種,其中奶漿菌就是種能夠食用的野生蘑菇,因為這種蘑菇折斷后會流出奶白色的漿液,因此得名。
但并不是所有奶漿菌都能食用,據當地村民介紹,奶漿菌只有長在松樹下的才可以吃,如果長在別的樹下,很有可能就有毒了。
建立毒蘑菇數據庫
歡迎市民送樣本來
徐小民說,毒蘑菇里的毒素,目前已知的主要是三類。
第一類是對人的肝腎會產生毒副作用的,也是能致命的毒素,分別是鵝膏毒肽、鬼筆毒肽和毒傘肽。第二類是氨基酸類或蛋白類的毒素。第三類是生物胺類的毒素。
“我們正在開展相關毒素的檢測技術研究,如果有人吃蘑菇中毒了,我們希望通過分析他的血樣和尿樣,可以搜索是否存在這些毒素,以便醫療機構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搶救。”徐小民說,這也是我省開展蘑菇毒素技術研究的真正目的。
“蘑菇很難找,我們想建立一個我省毒蘑菇的數據庫,歡迎有興趣的市民們來幫忙。”徐小民說。
“蘑菇難找的原因,就是蘑菇生長的時間很短,生長的地點又很分散。”徐小民說,蘑菇的種類有1000多種,我國有500多種,大多數蘑菇生長的時間只有2至3天,往往是聽說哪里有一種蘑菇的時候,等他們趕過去,這種蘑菇已經沒有了,所以希望平時出去郊游或者經常去爬山的市民,如果發現了一些他們沒見過的蘑菇,可以先現場拍下照片再送到省疾控中心來,幫助建立數據庫。
如果采摘到了不認識的蘑菇,且無法當天送來,也不要放冰箱,請放在通風處,讓它自然風干,再送給省疾控中心。風干的蘑菇,也能檢測到其中的毒素。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