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變甜的“手法”:超甜冬棗或泡過糖精
前兩天,好吃鮮棗的網友“lbqhy,買了些新鮮的冬棗,嘗嘗味道很甜,心里還挺美。可是仔細一看,卻讓他心都涼了半截:棗子的頂部竟然有不明的“洞眼”,再數數,這樣的棗子數量還不少。他趕快在東論發帖,說起了這件事。
帖子很快引起網友們的關注。有的網友認為,且不說冬棗里注水是否可行,就說挨個往小小的冬棗里打糖水,那這老板也太無聊了,是不是發帖人疑心病太重,太大驚小怪?
但是也有更多的網友說,小心無大錯,就算不是注射的,也說不定這棗子是不是在糖精水里泡過,勸樓主多加小心。
那么這些冬棗頂上的“洞眼”,到底是什么來歷?記者介入調查,用實驗告訴你真相是什么。
疑問一,棗子上的“洞眼”是什么造成的?
實驗:針管注水并不成功
棗子上的“洞眼”到底是怎么造成的?難道真的像網友“lbqhy”所說的那樣,是黑心攤主用針筒注射糖水的證據嗎?
記者致電寧波市林特科技推廣中心的果樹學專家張望舒博士。張博士聽到這樣的說法,告訴記者,這樣的說法應該是不成立的。出于嚴謹,張博士建議記者動手實驗一下。
記者準備好了新鮮冬棗和針筒,做起了實驗。按照網友的說法,記者選擇從冬棗頂部開始注水。針尖順利刺入果肉,并沒有受到什么阻礙。但當記者嘗試著推動推桿時,明顯感受到了一股阻力。同時,與針尖接觸的果肉部位開始滲水。再試著推了幾下,推桿就徹底動不了了。從刻度上看,注射進果肉的水還不到0.3毫升。
記者拿出第二個冬棗,想要再次實驗時卻發現,針尖部分竟然被冬棗的果肉堵住了。記者嘗試了種種辦法也沒有將針管內的果肉取出,只好終止實驗。
看來,如果想用針管向冬棗內注水,不光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針管的消耗同樣不可小覷。比較了成本與收益,這樣吃力不討好的行為,想來應該不會存在。
那么冬棗頂部的“洞眼”是哪里來的呢?記者來到寧蔬果品市場,賣冬棗的攤主小袁告訴記者,冬棗頂部的“洞眼”是果柄脫落后留下的。“去柄的時候力氣大了一些,把果蒂也抓下來了。果子上就形成了這樣的洞。”小袁抓了一把冬棗給記者看,頂部有“洞眼”的冬棗不在少數。
疑問二:吃起來特別甜的冬棗是因為泡過糖精嗎?
內行攤主:“洗澡棗”乍一看賣相更好
食品安全無小事,有網友質疑,這些棗子吃起來特別甜,會不會是因為用糖精水浸泡過?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攤主告訴記者,這種讓冬棗變甜的“手法”的確存在,而且在業內算不上什么大秘密。不法商販會用水把糖精煮開,然后把便宜的冬棗浸泡在糖精水中。一段時間后,冬棗的表皮會被燙紅,看上去就和熟了一樣;泡過糖水后,冬棗吃起來也會變得更甜。
這樣加工出來的冬棗,會重一些,而且賣相更好,不明就里的消費者會更加買賬。
記者打聽行情,目前寧蔬果品市場里,不同種類的冬棗價格差別明顯。大棚種植的冬棗在果品市場內,一般能賣到16元一斤。而露天冬棗的價格,每斤則要便宜5到6元。
回來后,記者按照攤主的說法又做起實驗。由于買不到糖精,就用蔗糖替代。將三個青色的棗子,浸泡在煮好的糖水中。一小時后,碗里的冬棗已經變紅。乍一看,果然像是熟透了的冬棗。嘗一口,味道雖然不脆,但是的確甜了不少。
◆ 看摸嘗: 讓“洗澡棗”原形畢露
那么,如何分辨自然熟透的大冬棗與人為制造的“糖精棗”呢?
記者詢問了幾位攤主,又在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可以通過以下三步來辨別。
看。泡過糖精的冬棗會變紅。這種紅色看上去并不自然,與果子成熟的紅色是不同的。
摸。一旦泡過糖精水,冬棗的表皮就會發皺,摸起來感覺發軟。而普通的冬棗,摸起來是比較硬的,而且表皮摸上去也比較光滑。
嘗。浸泡糖精是為了讓冬棗吃起來更甜。但是,這種甜味常常只停留在表皮。如果買到的冬棗的表皮甜過果肉,那么就很有可能是浸泡過糖精的。普通冬棗的果肉是甜過果皮的。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