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決定人格嗎? 從心理學理論看不科學
新聞事件:教師節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師范大學考察,在心理學院停留了半小時之久。其間,“習大大”向董奇校長詢問血型和行為的關系,這個好奇的提問也代表了大眾對此問題的困惑。血型真的能反映性格、控制行為,甚至決定命運嗎?
心理解讀:1927年,日本學者古川竹二提出“氣質血型說”,認為O型血與B型血的人積極主動、活躍上進,而A型血與AB型血的人消極被動、退縮保守。他在后續研究中還提出更詳細的解釋。這一學說很快就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198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96%的日本大學生認為血型與人格有關系。人們傾向于根據血型擇偶、交友;許多公司也將血型當成管理、招聘的手段。近年來,中國部分網站上介紹血型與性格、職業、愛情的專題也大受歡迎,大家把血型當成了解性格的“快捷方式”。
然而,古川竹二的學說遭到學術界的“轟炸”,廣受批駁和嘲笑。開發著名的“16種人格因素測驗”量表的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發現,四種血型只在敏感性上存在顯著差異,即A型人比其他型的人更愛空想。2014年,日本九州大學的繩田健悟研究發現,血型和人格沒有關系。他分析了1萬多名日本人和美國人的血型及生活上的各種好惡,結果發現,在68個項目(如“傾向于先憂后樂”、“不應該賭博”等)的提問中,只有3項(如“放心不下孩子的將來”)因血型不同而存在差距,而且差異非常小。還有越來越多美國、日本、中國的研究都表明,血型和人格沒有關系。
從心理學理論看,如果僅僅來自先天遺傳的血型就宣判了你此生的人格,那么后天環境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再者,ABO血型系統下只有四種血型,是否意味著只能對應地有四種人格呢?事實并非如此。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