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酸菜魚、泡面等致胃癌?未證實直接相關
專家:胃癌發現時多為中晚期,越來越多發生在胃食道交界處
微信圈中一則“酸菜魚100%致胃癌,因酸菜中含大量亞硝酸鹽”的傳聞近來甚囂塵上,而考生吃兩個月泡面后查出胃癌晚期、女性誤食所涂的口紅會引起胃癌等說法也熱鬧得很。吃什么和胃癌關系密切?專家認為,個案不足以說明相關性,但胃癌的發生也與飲食、生活方式相關,要預防和早發現胃癌,提倡普通人群50歲 以上每三年進行一次胃、腸鏡檢查,高危人群應從45歲開始。
各種傳聞只是個案,不代表直接相關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胃癌42萬人,因胃癌死亡28萬人,是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院長、北京腫瘤醫院院長、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所長季加孚教授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吃泡面、酸菜魚后發現胃癌等案例,都是一些個案,現 在并沒有任何直接相關試驗能證實吃泡面、酸菜魚、口紅可以致胃癌。但是,如果吃的是發了霉的酸菜,涂的是砒霜口紅,或者每天半夜吃飯,不僅可能得胃癌,也 可能得其他病。所以說,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飲食結構有問題、飲食不規律,可能會得慢性代謝性疾病,其中包括腫瘤。因此,現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飲 食方式,這是預防疾病包括癌癥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新趨勢:胃食道交界處癌越來越多
季加孚指出,盡管全球胃癌發病率有所下降,但在中國一直穩居癌癥前三。從胃癌發病部位上,中國胃食道交界處癌上升得很快,約占1/5,日、韓僅有約5%的胃癌發生在胃食道交界處。
他認為,中國胃癌發病部位的變化,主要是飲食結構、衛生條件改變的結果,遠端胃癌減少了,胃食道交界處癌相對增加。“胃食道交界處癌與遺傳背景是有密切關 系的。”季加孚表示,胃食道癌即像食道癌又像胃癌。在西方,該部位的病變與反流性食道炎密切相關,與肥胖也有一定關系。
胃食道交界處是一個特別的位置,該部位的癌癥得彌漫性胃癌的比例高,一般發現時已是晚期。“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都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該部位空間狹窄,左是脾,右是肝,上是膈肌,血管的分布是立體的,手術難度非常大,可能引起嚴重的并發癥。”
中晚期胃癌治療 化療仍是主要手段
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副院長、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長沈琳教授對記者表示,目前胃癌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是手術治療;第二是化療,包括化學藥物和靶向藥物;第三是放療,即放射治療。
不過,我國大多數胃癌患者發現胃癌時,已到中晚期,發生了轉移。化療仍然是轉移性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靶向治療可能在傳統化療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晚期胃癌的 療效。目前胃癌有個比較確定的靶點——HER-2基因,大概1/10的胃癌患者是由于HER-2基因的擴增導致腫瘤發生。因此只要將該基因阻斷,腫瘤就不 會增大。另一方面,化療的手段在不斷增加,除了氟尿嘧啶類和順鉑這兩大類藥物,傳統的蒽環類藥物,但副反應較大。而紫杉類藥物是近年來化療藥的研究新成 果,包括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如泰索帝。
至于備受外界關注的生物治療,沈琳表示,其在晚期胃癌病人治療方面目前還沒有證據,距離臨床實踐還有比較長的時間。
專家提醒
高危人群45歲起、普通人群50歲起做胃、腸鏡
季加孚指出,日本和韓國胃癌早期診斷率很高,是因為他們會進行胃鏡檢查。而在中國,很多病人,甚至包括很多醫生,第一次做胃鏡和腸鏡就是他們得病的時候。 因此,45歲以上的胃癌高危人群,常規體檢外須做胃、腸鏡,每三年一次,那么當發現病變時就還是早期;普通人群可從50歲開始每三年做一次。
相關鏈接
胃癌高危人群
1.家族中曾有人患過胃癌;
2.感染過幽門螺桿菌;
3.患有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者;
4.有胃息肉或做過胃部手術的人;
5.長期喜食腌制品及高鹽食物,并有胃部不適癥狀者;
6.長期吸煙者。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