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環境學院院長:灑水可能加重霧霾
24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在2014浙江環保產業博覽會上提出,當霧霾已經到嚴重,部分城市會選擇灑水解決,但如果霧霾已從光化學反應轉為液相反應的時候,其實靠灑水抑制揚塵并不正確,而只會加重霧霾。“治理思路上要有時空的選擇,正常情況下是有道理的,在特定情況下沒有道理。”
賀克斌說,2013年,全國有74個城市公布PM2.5濃度值,其中京津冀地區是標準值的三倍,長三角地區是接近國家標準的兩倍,珠三角地區大概超標30%左右。
賀認為,相對于一對一治理的如酸雨、二氧化硫等,霧霾的現象是一個相對更復雜的過程,跟一次排放的顆粒物有關,又有氣態轉化的問題。
其所指的光化學反應到液相的變化,是指“光照的情況下,霧霾會快速產生,但到霧霾已極嚴重的時候,可能轉到水相去了”。
從治理霧霾地域性來看,賀認為,決策者需要研究各個城市的霧霾成分變化。如,整個東部地區二次反應比例比西部地區明顯要高,說明東部地區像VOC、氮氧化物等排放濃度是高的。“對現狀要有科學認識,不然問題會越來越多。”
治理霧霾的一個終極問題是,到底多長時間能把霧霾治好?賀克斌自己也沒有直接回答此問題。他表示,污染物排放的驅動力是城市化工業化,但中國燒了全世界一半的煤,但是發了全世界20%的電,這說明發電廠的燃燒效率還存在很多提升空間,這都需要解決。
在他看來,眼下要長期要堅持空氣質量測評,國家去年9月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里給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分別要下降的濃度。
干了這么多年環保,為什么似乎越干污染越嚴?作為工作幾十年的環保人,賀克斌也講述了環保的歷史。
歷史上的1970年到1990年,中國的主要精力放在治理TSP這樣的大顆粒,此后到2000年,工業性的污染還沒有完成解決的時候,工業化加速了,燃煤的生產量、全國的放電量大幅度上升,在TSP的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二氧化硫的問題又出現了。隨后,國家又不斷出臺治理二氧化硫的政策和措施。
到第三階段工業化還在高速進展的時候,城市化來了,除了蓋房子、修路造成的揚塵,機動車尾氣污染出現,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的煤煙、酸雨等問題。后,政府部門又對上述問題開始治理。
2007年,二氧化硫的總排放量歷史性地實現下降,西南地區的酸雨污染已經被打破。但為什么會出現霧霾?
賀克斌認為,這是第四階段的問題,出現了各類污染物并發癥,一個一個治已經治不過來了,二氧化硫剛剛下降,氮氧化物又在上升,“這些污染的排放到了一個要綜合約束的階段,這是我們新的階段。”
去年,中國提出了的大氣污染防治的行動計劃,在濃度指標上對各地做了要求,“這在歷史上從中國的環境管理上第一次直接用濃度值下降,不是排放量下降來約束環境質量,具有跨時代意義。”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