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國人每日鈣缺口達600毫克
新華健康訊 (左琪)生活中,很多人打個噴嚏、扭下腳,一個尋常的舉動就可能會骨折。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稱,全球50歲以上老人中,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會受到骨質疏松威脅。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的主題為“從內心構筑強健的骨骼”。但中國城市居民平均鈣攝入量嚴重不足。根據調查,中國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鈣攝入量只有400毫克左右,而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鈣參考攝入量為800毫克到1000毫克,國人每日鈣缺口達到600毫克之多。10月18日,“骨動中國——關愛骨健康中國行”活動來到北京北海公園,為消費者進行現場骨密度檢測、咨詢,并提供專業的骨質疏松防治建議。
近六成測試者骨健康拉響警報
由中國健康促進會主辦,輝瑞健康藥物部旗下全球鈣制劑領導品牌鈣爾奇特別支持的“骨動中國”活動,秉承著關愛骨質疏松患者、倡導健康生活的公益理念,將骨密度檢測帶到了全國100多個城市,為總計近30萬中國消費者創造了便捷的骨測和咨詢平臺。 2013、2014兩年的“骨動中國”骨密度測量結果顯示,參與骨測的近20萬名消費者中,近60%的人存在骨健康問題。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道儉告訴記者,白領由于常在室內工作,戶外活動較少,很容易患上骨質疏松。節食、消瘦以及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也容易有骨質疏松的困擾。另外,35歲之后的女性骨質流失開始加快,尤其是絕經之后激素水平下降,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的問題。
35歲是補鈣“黃金期”
一直被視為“老年人專利”的骨骼健康隱患,如今正不斷“突破”年齡限制,悄然侵襲著年輕一族。
2014年“骨動中國”數據顯示,35至45歲的中青年群體骨狀況同樣存在隱患。在35至45歲的測試者中,竟有39%的人群面臨骨量流失甚至骨質疏松的窘境。也就是說,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骨骼健康存在問題。研究表明,在35歲前后,人體骨量在達到峰值后開始逐漸減少,體內鈣質“支出”大于“收入”,隨著年齡的增長,鈣質流失會進一步加速。因此,張道儉醫生指出人們要想提高老年生活的質量,就應該在年輕時多儲存一些骨質,提高本身的骨密度基礎,防止骨質疏松的發生。
“三步走”為健康“加骨勁”
那么,怎樣正確有效的儲存骨量、防治骨質疏松呢?
第一,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張道儉醫生告訴記者,人們在年輕時就要注意多鍛煉、多曬太陽,并進行一些負重運動,儲存更多的骨量,讓身體更結實。對于老年人來說,加強鍛煉則可以訓練肌肉、關節的協調性,讓老年人不容易摔跤并造成骨質疏松性的骨折。“廣場舞就很好,既能形成對骨骼的刺激,又能訓練肌肉變得更協調。不過,運動要量力而行,以防造成運動損傷,過猶不及。”張道儉說。
第二,足量補鈣。對于年輕人來說,平時飲食上注意多喝牛奶、多吃精瘦肉等動物蛋白含量較高的食物。但對于面臨“骨質流失”風險的中年人來說,光靠食療補充鈣質是不夠的。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鈣攝入量只有400毫克左右,而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鈣參考攝入量為800毫克到1000毫克,國人每日鈣缺口最高達600毫克,所以35歲以后的人們,應每天補足這缺失的600毫克鈣。張道儉表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補充鈣劑包括鈣爾奇D、碳酸鈣、腎骨膠囊、金天格膠囊等。與此同時,維生素D作為促進鈣質吸收的催化劑,適量補充也非常必要,內含600毫克高濃度鈣和維生素D的鈣爾奇可作為推薦鈣補充劑。張道儉同時提醒,一旦患上骨質疏松,就要持續補充鈣和維生素D,因為藥物只能抑制骨密度的進一步降低,很難徹底糾正、逆轉骨質流失。年輕人則最好通過食補和曬太陽鍛煉的方式加強骨密度。
第三,定期骨測。由于骨質疏松癥在早期一般沒有癥狀,所以定期的骨密度檢查很有必要。骨測所得出骨密度指數被稱為T值,T值大于等于-1,表示骨密度正常;T值在-1和-2.5之間,表示低于正常范圍,屬于骨量流失階段;而T值低于-2.5,表示已經患有骨質疏松癥。因此,及早篩查、及早防治,將有效抵御骨質疏松的侵襲。張道儉指出,如果已經出現了骨質疏松的問題,建議去正規醫院進行雙能X射線骨密度檢查,測量盆骨和腰椎的骨密度,獲得更可靠的結果。他建議絕經之后的女性、消瘦并經常抽筋的人群以及患有內分泌疾病的人群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
此外,張道儉還提出,我國應加強對骨密度、骨質疏松的科普,加強對防止老年人摔倒的宣傳教育。患有骨質疏松的老年人一旦摔跤,很容易造成骨折,再加上骨質疏松容易導致手術中內固定鋼板、釘子失敗,影響治療效果,同時也給家庭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我們應該像國外學習,加強公共設施中防跌倒設施的建設,同時加強預防老年人摔倒的健康教育。”張道儉說。
10月19日,鈣爾奇還在北京、成都、杭州、濟南和廣州舉辦了“五城聯動骨測義診活動”,為2014年第三屆“骨動中國”活動寫下結束語。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