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位知名專家倡議正確對待SCI:盲目熱衷有弊端
“肯定SCI的積極作用,但發表SCI論文不是醫療與教學的終極目的。要認真重視唯SCI論文的弊端,正確處理科研與醫療、教學的關系,積極探索科學、合理、公正評價醫師、教師業績的標準。”11月22日,在由醫學與哲學雜志社、健康報社、中國醫學論壇報社和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聯合舉辦的“SCI論文與醫療、教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上,包括韓啟德、吳孟超、吳咸中、湯釗猷、王學浩、王紅陽、王辰、盧光琇、胡大一、凌鋒在內的33位知名醫學專家聯合簽名,發出“正確處理SCI論文與醫療、教學關系”的倡議書。
據悉,目前在全球四大檢索系統中,以SCI最為權威,因而發表SCI論文常被認為是科研水平的標志。自20世紀80年代SCI論文被引入國內以來,我國學者在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大幅上升,在很短時間內成為科技論文大國。但隨之在一些大型醫院和高等院校出現的,對SCI的不恰當使用和盲目熱衷現象,也帶來諸多弊端。比如,一些醫院和院校把發表SCI論文的數量作為考核醫生、教師的業績及其晉升、獎勵的主要依據,導致出現許多醫生、教師忙于寫論文、發表論文的熱潮,有的甚至顛倒了醫療與科研、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并催生了一批不會看病的醫生和不善于講課的教師,同時促成了學術腐敗的蔓延。
為此,專家在研討會上呼吁,加速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是臨床科研的終極目標,只發表SCI論文,不注重其臨床轉化使患者受益,不能算作是好的醫學科學工作者;應大力提倡醫師和教師熱愛醫療與教學,大力提倡根據自身情況針對醫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要科學、合理、公正評估醫師、教師的業績,以促進醫療、教學、科研三者的良性循環,維系醫療、教學、科研的持續協調發展。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