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兒童醫院日門急診量達1.3萬人次 八成只是感冒
持續的大風降溫讓很多患兒出現咳嗽發熱等感冒病癥,就診量不斷增加再一次推高北京兒童醫院的單日門急診紀錄。北京青年報記者夜間探訪兒科急診室后發現,僅內科診室一晚就接診450人次,這意味著平均一位值班醫生一夜需接診上百位患者。盡管醫院已調動全部資源應對就診高峰,但仍難緩解激增的患者需求。雖然衛生主管部門曾多次建議患兒家屬就近診療,但社區首診、有效的分級診療預約等改變就診觀念的措施,在實際執行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報訊(記者 劉洋)由于連日來北京持續大風降溫,迎來入冬后的首個寒潮,北京兒童醫院就診患兒明顯增多。記者昨日從兒童醫院了解到,上周醫院門急診量85484人次,最高日門急診量達13365人次,創單日門急診量最高紀錄。在夜間急診,僅內科的患兒就診量最高就可達450人次,平均每位醫生要接診一百余位患兒。對此,急診科專家表示,患兒中有近八成表現為感冒、咳嗽、發熱等普通疾病,最好不扎堆專科醫院急診科室,以免交叉傳染其他疾病。
據兒童醫院統計數字顯示,上周醫院門急診量85484人次,同比增長26.6%,日均就診人次達到12212人次。12月1日門急診量達13365人次,創單日門急診量最高紀錄。為應對就診量的大幅增加,據了解,目前兒童醫院已啟用門急診高峰期綜合應對方案,包括增加工作人手,延長診治時間;優化就診流程,減少等候時間;隨時監測門急診動態,實行人員動態管理等綜合舉措。兒童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目前醫院已調動全部資源應對就診高峰,但受場地和人員等客觀條件限制,仍不能滿足冬季門診高峰日益增長的患者需求,為避免患者因等候時間過長耽誤病情診治,建議家長們盡量就近就醫。
據了解,目前前來就診的患兒大多表現為發熱、咳喘、嘔吐和腹瀉等呼吸道和腸道感染癥狀。對此專家建議家長,在呼吸道感染多發季節,最好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以免被傳染;不要讓孩子帶病上學或去幼兒園,孩子休息不好會加重病情,同時也可能會感染其他人。成人在接觸嬰幼兒之前,要做些如洗手、洗臉、換衣服等基本的自我清潔工作,以免將病菌帶給孩子引起疾病;如家中有人得病時,一定要注意隔離。
探訪
晚上10點半,兒童醫院常規門診停止放號。不少沒有掛上門診號的患兒家長提前20分鐘就來到門診大廳南側的急救中心分診臺,排隊等待急診號源。伴隨著寒潮降溫,急診科室的接診量隨之驟然上升。近一月以來,夜間急診接診量最高可達到450余人左右,而其中,80%患兒為受寒等原因所致的感冒、發燒、咳嗽等普通癥狀。
在急救中心正對大門的急診搶救室內,三四十平米空間里,13臺監控儀貼著兩側墻壁,一刻不停地跳動著,如實記錄著13個或昏睡或哭鬧的患兒身體的一些基礎數據。在這13臺監控儀器中,至少四五臺是為臨時加床的患者臨時增設的,每位患兒身旁至少有兩位家長陪床。端著輸液器材的護士在病床間穿梭,往往需要側身才能通過。
“大夫,快來看看我的孩子,剛吞了一個白酒瓶蓋下去,喘不上氣了!”夜間11點,120急救車從大興轉來一對焦急的父女,父親抱著患兒急匆匆闖進搶救室,卻發現一時間難以準確定位大夫的具體位置。由于空間狹小,在搶救室門口接診的鞏帥與廖琨大夫正被20多位患兒家屬里三層外三層團團圍住,不停詢問著患兒病情、治療情況、用藥注意事項等等問題。
患兒及家屬源源不斷涌入急診大廳,盡管醫院盡最大努力調動醫生護士等人力資源,但按照五班倒的常規工作機制,急診內科大夜班正常值班醫生也只有三位,其中兩位負責急癥搶救。為應對病人高峰,醫院在高峰時段臨時加派了一個醫生。
急診室的掛鐘指向了深夜11點10分,本應該在10點半進行交接班的廖琨大夫一時卻無法抽身。120急救車從房山送來一位突發抽搐的患兒,送來時孩子不哭不鬧,大睜著雙眼,而陪伴的父母卻難以抑制焦慮擔心的情緒,母親始終不停地抽泣,不時貼近孩子的面部,探一探孩子的鼻息。父親則焦急地催促妻子盡快分開人流,“擠”到醫生面前,及早得到治療。
“孩子喘不上氣來,吸氧的機器戴著不舒服,讓給換一個就是不換!”另一邊,急診搶救室的角落里,抱著五個月大不停哭鬧的兒子,一位來自陜西的父親和剛剛走過身邊的護士抱怨了幾句。一位戴著保安袖章的安保人員立刻上前,小聲地在背后勸解:“臨時加床的條件肯定不如正式床位,但條件就是這樣,你也看到了。別大聲吵鬧,小心嚇著別的孩子!”患兒數量多、就診空間有限、值班人手不足,患兒家屬在問題無法立刻得到解決的時候,往往情緒容易突然爆發。在急診分診臺,護士們對于大聲的呵斥與責問已經見怪不怪。在龐大的就診壓力下,即使面對一把將分診臺上所有物品全部掃落在地的患兒家屬,也必須選擇勸慰暴躁的家屬,然后繼續工作。
現狀
“第一時間搶救,保證孩子能夠活下來”
據急診科副主任高恒妙介紹,目前兒童醫院長期值守一線值班的急診科醫生,除去由于身體原因等情況外,能夠指揮搶救完成值班任務的,也僅有6位。
白班接大夜班再接白班,常年如此,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即使是除夕也要堅守崗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很多急診科醫生有著長期頭痛、失眠的通病。白天靠喝咖啡提神,晚上則需要服用美林、安定等藥物來控制頭疼,維持睡眠。雙眼通紅、嗓子嘶啞,黑眼圈重,臉上起痘……由于長期缺水,這些癥狀幾乎每個急診人員都不能幸免。
相較門診科室先檢查,弄清病情后再對癥治療的方式,急診科室患兒來得急,入院時多數情況不明,需要迅速依據癥狀來進行緊急判斷和處理。“急診科室的特點是以癥狀為導向,第一時間針對最危急的癥狀進行有效治療,保證孩子能夠活下來。”高恒妙表示。
在不少醫院,急診科室由于病情突發,患者家屬情緒起伏大,都成為投訴的重災區。地方小、等待時間長、醫生接診慢,都能成為患者及家屬投訴的原因。而為了盡量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兒童醫院急診科對于其他科室輪轉的醫生,除重癥急救培訓外,還特別針對溝通方法等內容安排了醫患關系的培訓內容。“比如說患兒只是感冒引起的發燒,我會向家屬建議,最好不要在院內逗留時間過長,也不需輸液,采用物理降溫的方式,超過38.5℃時可以適當口服一些退燒藥。如果家屬實在態度強硬,要求必須在院內治療,我們也會體諒患者家屬的情緒,適當地給予一些關注,避免發生正面沖突。”高恒妙表示。
聲音
很多患者其實沒有必要來“擠”急診
盡管兒童醫院、兒研所等兒童專科醫院門急診量不斷創新高,但從疾病的嚴重程度上看,不少患兒其實沒有必要來“擠”急診。“急診最重要的任務是挽救生命、降低風險、安全轉診,并不是只要孩子病了,不分病情輕重,就一定立刻要到最好的專科醫院急診去就診。”
高恒妙表示,按照國際通用的急診五級分診標準,在兒童醫院急診科,最危重的一級疾病基本每天只有一個左右。抽風、嚴重肺炎、哮喘等二、三級疾病每天約有四五十個。剩下的80%幾乎全都為感冒、發燒、咳嗽、流鼻涕、嗓子疼等分診等級為四五級、病情輕微、不需到急診就診的普通疾病。
對此,衛生部門曾多次發文,建議患兒家屬就近診療,希望通過分級分流就診,緩解兒童專科醫院過大的接診壓力。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在社區首診制、有效的分級診療預約制度等一系列改變就診觀念的措施執行中,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