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攻擊行為!家長怎么辦?
每個人都想做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當人們的這種期望被尊重時,會比較平和。相反,如果這種期望無法表達,人就會不滿。心理成熟且健康的成年人會采取各種方式做自我調(diào)節(jié),兒童卻可能直接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比如摔東西、搶東西、咬人、打人等。
這時,很多大人會覺得孩子脾氣大,不可理喻。實際上,這與兒童大腦的發(fā)育息息相關(guān)。
01“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
大腦中有個叫做“杏仁核”的區(qū)域,作用之一是產(chǎn)生、識別和調(diào)節(jié)情緒。對于恐懼、悲傷等負面情緒,杏仁核尤其敏感。孩子出生時,這個區(qū)域就已發(fā)育成熟。某件事或某個行為沒讓孩子滿意,孩子可能會在第一時間產(chǎn)生負面情緒反應,如憤怒、恐懼。
大腦中還有負責理智思考的“前額葉皮層”,也就是自我控制的區(qū)域。相對于杏仁核,這個區(qū)域特別晚熟,孩子2~3歲開始發(fā)育,6歲時基本發(fā)育完,直到25歲左右才會全部發(fā)育成熟。
所以,幼兒可能因為他人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引發(fā)了恐懼、憤怒等情緒,本能地動了手,也就是出現(xiàn)攻擊行為,結(jié)果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動過手。
我兒子剛上幼兒園小班時,有一天老師說他咬了一個同學。原來,他正在玩積木,一個女同學想玩他的積木。他拒絕后,女同學還是搶過去玩了。他不知道怎么辦,情急之下咬了女同學的胳膊。
我和爸爸相信事情是真的,但仍然覺得詫異。以前兒子從來沒有咬過人,之后也沒再咬過。回家后,我問兒子情況,他說不清事情的經(jīng)過,卻完全否認咬人這件事。看他快急哭的樣子,我沒再說他,讓他帶了一本書送給小朋友,并再次跟小朋友道歉。
孩子的行為提前于思考,這是6歲之前幼兒的大腦發(fā)育水平?jīng)Q定的。關(guān)鍵是,當孩子出現(xiàn)攻擊行為后,家長怎么做。
02 這些方法要不得
如果大人總是用打、罵和冷暴力的方式應對,模仿能力超強的孩子也會用這種方式對待他人,結(jié)果孩子的攻擊行為只會變得更多。
有些孩子出于害怕,可能暫時收起攻擊傾向。但是,攻擊傾向就像洪水,一味地堵塞并不會讓其消失,它總會找機會爆發(fā)。就像很多乖巧懂事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忽然變成了父母眼中情緒乖張的陌生人。
弗洛伊德曾說過,一個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征地表達他的攻擊,否則他就會出心理問題。
一些無法向外表達攻擊的孩子,會轉(zhuǎn)而向內(nèi)攻擊自己,心理上表現(xiàn)為自我貶低、怨恨自己;行為上表現(xiàn)為咬指甲、自殘甚至自殺。
武志紅老師曾專門講過咬指甲的行為。原因在于,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比較強勢,性格急躁,要求嚴格,不允許孩子有哪怕一丁點攻擊行為。比如,不允許孩子頂嘴,否則大人就會生氣,或責罵、或打人。
孩子是自戀的,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當他看到父母生氣,他會認為是自己導致父母生氣,要么出于害怕,要么出于內(nèi)疚,他會收起自己的攻擊。
然而,這種攻擊的力量太強大,他必須找出口釋放。既然不能傷害別人,那就報復自己。咬指甲、自殘就成為了釋放方式。
03 這些方法可以一試
為了避免孩子長大后出現(xiàn)更激烈的攻擊行為,孩子6歲前出現(xiàn)攻擊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采取措施。
如果孩子只是偶爾一次出現(xiàn)攻擊行為,家長不必大驚小怪。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人也不免有爆發(fā)的時候。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放縱孩子的行為,第一時間制止、安撫情緒、演練正確的方式是不可缺少的3個步驟。
孩子打人時,毫無疑問第一時間應將孩子拉開,如果孩子表現(xiàn)激烈,暫時帶離“事發(fā)現(xiàn)場”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家長可以代為道歉。
接下來是安撫情緒,擁抱、陪伴是很好的安撫方式。當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家長再告訴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孩子更易于接受。
如果孩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攻擊行為,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問題,同時引導孩子正確應對。
首先,家長要反思,家長遇事時的處理方式。
網(wǎng)上看到一個案例,四歲半的浩浩,與小伙伴玩的時候,經(jīng)常打人、咬人。每當這時,他的奶奶就會打他一下,奶奶認為這是在教育浩浩,可浩浩的行為非但沒好轉(zhuǎn),反而更愛打人。
奶奶用打人的方式教育浩浩,模仿能力強的浩浩也把打人作為自己的處事方法。要想浩浩不再打人,奶奶也要先結(jié)束這種“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
家長還要做進一步的反思,孩子身上的其他攻擊行為自己有沒有,比如罵人、生氣、摔東西,如果有,也要想辦法改正,為孩子做好榜樣。
其次,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孩子意識到攻擊行為不可取。
講道理對于6歲前的幼兒來說,收效甚微。更好的方式是游戲。比如,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現(xiàn)打人場景。
父母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編劇才能,提前設計劇本,并和孩子多次表演,讓孩子擔任打人和被打者的不同角色。表演結(jié)束后,家長試著和孩子討論被打者的感受。
角色扮演的方式,既讓孩子意識到打人是不對的,又高質(zhì)量陪伴了孩子。
第三,孩子需要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時,家長提前約定正確的相處方式。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提出了“情感引導式教育”,其中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播下種子”。具體做法是,當孩子要做某事時,提前且多次講好規(guī)則,就像在孩子的腦海中種下一顆種子。
比如,家長和孩子約好傍晚去小區(qū)游樂場玩。那么,晚飯前、晚飯后出門前、去游樂場的路上,讓孩子多次重復與小朋友相處的規(guī)則。
孩子玩耍時,家長隨時觀察孩子,如果出現(xiàn)攻擊行為的苗頭,可以適當干預。
提前約定和隨時觀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攻擊行為出現(xiàn)。
第四,當孩子出現(xiàn)攻擊行為時,及時制止,安撫情緒后,演練正確的方式。
這與孩子偶爾出現(xiàn)攻擊行為時的處理方式基本一致,這里不再贅述。
04 寫在最后
幼兒的可塑性很強,一時有攻擊行為不可怕。作為家長,要理解孩子攻擊行為的生理原因,知道這是孩子大腦發(fā)育不平衡的結(jié)果。
同時,攻擊行為并非一無是處,適當?shù)谋憩F(xiàn)攻擊行為,可以幫助我們活出自我,隨意釋放攻擊行為才是問題。
當孩子總是出現(xiàn)攻擊行為時,家長首先要自我反思,并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處事榜樣;同時,運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孩子體驗被攻擊時的感受,學會正確與人交流的方式;當孩子真正出現(xiàn)攻擊行為時,通過及時制止、安撫情緒、演練正確的方式這3個步驟,不斷鞏固正確的交往方式。
總之,幼兒有攻擊行為時不可怕,家長以愛與尊重為底色,采取正確的措施,孩子的表現(xiàn)一定會越來越好。
,愛情島論壇路線一路線一,上海夢想杯足球賽,神馬不卡電影院馬影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1630.html- 標簽:SQL Error: select * from ck.***_ecms_news where classid=5 order by rand() desc limit 3
- 編輯:李娜
- 相關(guān)文章
-
寶寶有攻擊行為!家長怎么辦?
每個人都想做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當人們的這種期望被尊重時,會比較平和。相反,如果這種期望無法表達,人就會不滿。…
-
“好奇心”是把雙刃劍!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深度好文)
孩子的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小孩生來也就是一個模仿高手。他們從小就模仿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模仿身邊人的一舉一動,模仿電視、電…
- 血糖不穩(wěn),半夜睡覺會出現(xiàn)3種征兆!一旦你有,盡快檢測!
- 此物是天然“回春寶”,男人堅持每天吃,或助腎臟更有活力
- 一碗雞湯,結(jié)果感染了腦膜炎?冰箱里這種細菌,醫(yī)生勸你要留心
- 經(jīng)常喝酒的人,如果4個癥狀全占,很遺憾,肝硬化可能躲不過去了
- 經(jīng)常喝酒的人,如果4個癥狀全占,很遺憾,肝硬化可能躲不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