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可怕的兩歲”,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其實一點都不可怕!
你是否有過這樣苦惱的時刻,家里原本乖巧聽話的天使寶寶突然開始變得特別執拗,永遠跟你唱反調,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要”、“不是”、“我不”......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兒童的“叛逆期”來了。
兒童心理學家說,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而且還不止一次。孩子2歲左右,就是父母迎來第一個階段的“叛逆期”,即傳說中“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01
“可怕的兩歲”具體有哪些表現
兒童的“叛逆期”是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并快速發展,對獨立、自由、自主有了迫切需求。主要表現在:
對什么都說“不”
吃飯的時候,媽媽說:“我們去吃飯吧?”寶寶扭頭就說“不!”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媽媽哄著說:“我們是不是該睡覺啦?”寶寶又使勁搖頭,大聲說“不!”
以往所有的溫柔商量、轉移注意力、玩具誘惑等方法統統不管用,不管父母做什么說什么,孩子都是以“不”作為回應。
一言不合發脾氣
繪本書里的足球拿不出來,哭;積木倒了,哭;餅干碎掉了,哭......反正就是,一言不合就情緒失控,扔東西、摔玩具,甚至伸手打人。
一切都是我的,讓我來
兒童教育學家說,幼兒從2歲開始,就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了。
于是,不讓媽媽幫忙穿衣服,自己來,結果因為穿不好而哭鬧;看到媽媽在廚房拿刀切菜,寶寶沖過去說“我也要”,跟他說危險,他不聽馬上要動手搶。恐怖至極。
02
為什么會有“可怕的兩歲”
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
2歲孩子的智力、社交和情感發育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足以滿足他那聰明的小腦袋所理解的事物,當他無法準確表達自己時,就會又氣又急,只能通過發脾氣來釋放情緒。
“自我”意識的產生
兒童在自然規律的發展下,自我意識一直在不停地形成。2歲的寶寶,已逐漸開始渴望獨立,萌發出“自我”的意識。
他想宣誓主權說“這是我的”,他想向別人表達“我要體驗新本領的快感!”,他想向父母證明“這些我都能行!”。而且他開始渴望自己的愿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所以也會頻繁地說“不要”。
我有我的世界
這也是寶寶因“自我意識產生”而出現的進階階段,已經感知到自我的寶貝們,正琢磨著在自我的世界放飛,但卻發現大人那里有很多必須遵守的條條框框和規則——這也不行,那也不允許。
于是,就會沮喪、情緒失控、哭鬧不止。
秩序敏感期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書中指出:寶寶的2歲是秩序感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們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
一旦寶寶發現他所熟悉的環境秩序被打亂甚至不存在了,就會沒有安全感,感到不安。
寶寶按自己想法擺好的玩具,大人要是不小心打亂,一定會哭鬧不止,直至還原一模一樣的順序;媽媽不小心穿了爸爸的拖鞋,寶寶會堅持讓媽媽重新換上自己的拖鞋,如果媽媽嫌麻煩不想換,他立馬倒地哭給你看,直到媽媽換回來才肯罷休。
03
如何應對“可怕的兩歲”
當我們知道孩子在2歲的“叛逆期”有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之后,就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這個時期,恰恰也代表了孩子的心智水平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有些教育家會將“叛逆期”稱為學習關鍵期或教育關鍵期,只要父母正確引導,孩字就會得到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具體該如何做呢?
父母要有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自我意識一旦覺醒,就會用抗拒和拒絕別人的方式有意識地練習使用自己地意識,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應對,控制好情緒,如果父母情緒焦慮煩躁,孩子也一定能感受到。
比如,寶寶一定要玩別人的玩具,拿不到就哭或者動手搶,我們可以先帶著寶寶一起,教他問對方:“小哥哥,你的玩具可不可以借給我玩一下?”讓寶寶知道玩玩具可以通過主動請求來實現,而不是靠哭鬧。
如果對方不肯借,寶寶更大聲哭鬧時,也應保持冷靜,溫柔且堅定地告訴寶寶:“媽媽知道你很想玩那個玩具,但是那個小哥哥的,不是你的,就像你的玩具如果被別人搶了,你肯定會不高興。如果小哥哥給你的,他也會很傷心的。”
如果寶寶依然吵鬧,則可立刻將他帶離現場,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平復寶寶的情緒。無論如何,父母都要溫柔且堅定地讓寶寶知道,有一些原則是不可以打破的,哭鬧解決不了問題。
分散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是“叛逆期”,父母和孩子就一定不要對著干,當出現分歧時,父母可以嘗試想辦法轉移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逛商場時,孩子想吃冰淇淋,但父母擔心吃甜食和拉肚子不好,此時,可以拉著孩子用夸張驚喜的語氣對寶寶說:“快看,那邊是什么,好像有一個大姐姐在發氣球呢,寶寶不是最喜歡氣球的嗎,我們快去看看吧?”
簡而言之,就是提供給孩子更多選擇,用他感興趣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
多用積極語言避開孩子的“反抗”
自我意識強烈、經常把“不”掛在嘴邊的寶寶,父母可嘗試用更多正面的語言對待,即,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反對他想要做的事。
比如要吃飯的時候,孩子卻想看動畫片,父母可以說“我們先吃飯吧,動畫片會等你的。”而不要簡單粗暴地關掉電視,對孩子說“你不要看了。”
要善于用這樣正面的語言,避開孩子的“反抗”。
嘗試主動改變孩子可能作對的環境
孩子會和父母作對,很多時候多是源于父母給他創造了條件。
比如,孩子總是不停吃零食,到飯點不餓就不吃飯了,正是因為家長給孩子買了零食,所以他才會不吃飯。如果父母能主動改變環境,少買或者根本不買,那孩子自然沒有零食吃,規矩吃飯。
所以,在某些情況下,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去抱怨,多從自身尋找原因,改變做法,不再為孩子創作“不聽話”的環境。
尊重孩子的秩序感,用秩序感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
當孩子十分重視秩序,并要求一切都嚴格按照他的順序來時,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此時強烈的秩序感,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和一些生活好習慣。
例如,在吃飯的時候,媽媽可以每次都讓長輩先坐下,然后再讓孩子入座,他如果習慣了這種順序,就能在此時期內學會“長者先、幼者后”的好習慣;
再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媽媽可以每次都讓孩子按照原有的收納盒順序,收拾玩具,放歸原處,他習慣后,孩子會自覺養成收納整理的好習慣。
所以說,只要父母善于引導,孩子的強烈秩序感反而成為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契機。
寫在最后
有時候,父母已經做了很多功課和努力,但仍然不能阻止某些幼崽在“叛逆”的路上一去不復返,讓父母崩潰無語,心力交瘁。
別擔心,“可怕的兩歲”幾乎是全世界寶寶的通病,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他們用聰明的小腦瓜和你作對時的狡黠眼神,利用一己之力掌握某個技能時的洋洋自得,摟著你宣誓主權說“這是我的媽媽”時,你是不是就會忘記他所有的“斑斑劣跡”,心中只剩對他滿滿的愛啦。
試著想一想,“叛逆期”其實是自然賦予人類幼崽的一種生命助力,是孩子和父母共同學習成長的最佳時機。
,希崎ジェシカ,魔獸世界充值頁面,顛倒乾坤電影下載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2034.html- 標簽:,婷婷五天,賽爾號賓塞克,十個醫生舔我的下身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面對“可怕的兩歲”,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其實一點都不可怕!
你是否有過這樣苦惱的時刻,家里原本乖巧聽話的天使寶寶突然開始變得特別執拗,永遠跟你唱反調,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要”、“不是”、“…
-
想給寶寶請個保姆?這些事情你最好提前了解,很重要!
“有孩子后,要不要找個保姆?” “我要不要放棄工作,在家專職看孩子?還是找個保姆?” “有必要請保姆?保姆靠譜嗎?” 當女性有了孩子后,都…
- 產后瘦身有方法:抓住黃金瘦身期,讓你減肥事半功倍!
- 寶媽提問:43歲懷孕,都說高齡產婦有危險,有哪些危險?怎么辦?
- 網紅因抽脂感染去世:這種變美的“死亡陷阱”,毀了多少愛美人士
- 肺不干凈的人,身體會有四個表現,若你全占,盡快去醫院做CT檢查
- 奉勸年輕人,遠離引發心臟猝死的5大行為,別給心臟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