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攝進入“形態標準化”普及階段,CCM市場規模增長之下的供過于求
消息 調研機構Yole Developpement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CCM(攝像頭模組)銷量較2019年大幅增長10.4%至54億顆。該機構指出,雖然智能手機市場銷售受到芯片產能短缺問題影響,但在多鏡頭設計已廣泛應用于各級手機產品中的拉抬下,2020年全球CCM產業受到的影響并不算大。
誠如其所述,近年來智能手機采用多顆攝像頭(3攝/4攝)已經極為常見。甚至一些千元價位段的品牌機型這兩年也開始搭載這類設計,由此帶動了市場對相關零部件的需求。
不過有行業人士指出,雖然整體的需求量大幅增長,但不同價位段的終端產品所采用的模組設計、用料都有很大差異,CCM的產品單價也參差不齊,并不是所有廠商,都能因為量的增長而實現獲利。
多攝像頭“四處泛濫”
回顧一線品牌近年來在影像方面的創新,幾乎不再以增加攝像頭數量為賣點,而是切換到通過組合不同功能的攝像頭實現更多元化的影像效果,例如:較為熱門的3D感知、AR、潛望式光學變焦等等,抑或是加強對軟件算法、ISP芯片的開發。
與此同時,終端品牌開始將多攝像頭的設計更大面積的普及,向自家中低價位的機型輻射,將高端、旗艦機之前主打的賣點向下延申。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現階段多攝像頭的普及還停留在“形態標準化”的階段,除數量以外,多攝在造價、功能、效果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從供應鏈了解到:“現在多攝模組的價格區間跨度很大,最貴的能夠做到幾十甚至是上百塊美金,最便宜的可能15美金左右就能買到,這個價格還只是針對品牌機型而言。如果是在白牌市場,應該能看到15美金以下的產品。”
眾所周知,CCM在很長時間內都存在非常激烈的價格戰,因此像13M及以下的產品絕大部分價格都很低,最普通的13M CCM產品單價基本在5美金以內。可想而知,8M/5M2M的價格更低。
上述供應鏈廠商談到:“對于很多中低價位機型上搭載的多攝來說,真正的差異化賣點就是‘多’和性價比,功能、效果在其中所占權重很弱。正因終端客戶對功能和效果沒有太高要求,所以現在最常見的都是普通8M+5M+2M、或者13+8M+5M這類組合;而低像素CIS芯片作為CCM產業鏈中主要受到晶圓產能影響的零部件環節,就是手機和車載市場對這類產品需求量大增。”
由于上述提到的這類多攝對產品設計、制程的難度都大打折扣,就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的模組廠具備生產能力,市場需求量增加的同時競爭也在加劇。
供過于求是常態
面對近兩年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供應鏈卻并沒有十分樂觀。
國內一家模組廠商告訴:“為了追求性價比方案,除了供應鏈在想辦法,客戶也在想辦法,這樣的多顆攝像頭甚至可以不需要通過CCM組裝。模組廠只需要交單顆模組給ODM/OEM廠商,由它們在整機組裝時直接把三顆模組放到一起,這樣做能明顯降低成本,但也基本上就是做了一個‘擺設’。”
回過頭來想,這類技術門檻極低的產品在出貨和成本壓力不斷增加的終端廠商面前幾乎毫無議價能力可言。
“近幾年除了手機,包括筆電、汽車、安防等領域對于低像素攝像頭產品的需求增長趨勢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卻鮮少有一線模組廠會回頭去做這些產品,而是協助品牌客戶不斷開發新的差異化高階模組。究其原因,就是模組廠在普通的低像素產品中的利潤空間極小;除非一些特殊產品,像素低卻具備其他功能。”上述廠商說到。
需要指出的是,綜上所述并不是給所有生產低階產品的廠商蓋棺定論,如果能夠在量產良率和成本管控上做到極好,工廠并不是絕對無法獲利。
行業人士認為:“雖然是短期來看這類產品的需求確實存在,但消費電子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比起局限于眼前的價格競爭,不如花時間精力找到適合企業的產品發展方向;雖然沒辦法與大廠在高階手機市場爭高下,但近年來不少新興市場對于CCM的需求也明顯提升,具備差異化的產品不僅能獲得終端青睞且產品利潤也遠勝現在,這樣的發展模式或許能更長久且健康。”(Lee)
,古璇,2017年10月里番,影音先鋒手機版看片源 http://www.cityruyi.com/lm-2/lm-3/7737.html- 標簽:,少兒教育加盟項目,下水道的美人魚qvod,放蕩的大學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多攝進入“形態標準化”普及階段,CCM市場規模增長之下的供過于求
消息 調研機構Yole Developpement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CCM(攝像頭模組)銷量較2019年大幅增長10.4%至54億顆。該機構指出,雖然…
-
東芝真的會拆分嗎?最大股東表示尚未決定
對于最近傳的沸沸揚揚的東芝拆分事件,據路透社報道,東芝最大投資者Effissimo Capital Management表示,尚未決定是否支持東芝…
- 最新調研顯示美一流AI人才缺口在加大
- 日擬經濟安保法案 將審查排除中國產品
- 東風加快推進汽車MCU在武漢落地布局
- 股票代碼“688230”,芯導科技擬公開發行1500萬股
- 汽車廠商駛向芯片自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