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咨詢:軟硬解耦與數據迭代,驅動中國ADAS市場大規模成長
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
- 隨著ADAS技術不斷上車,理性、準確引導消費者認識技術的邊界,這也是技術大規模落地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 伴隨產業鏈價值量不斷提升以及供應關系越發復雜,主機廠和初創公司紛紛進場布局,國內的本土供應商將逐漸崛起,共同探索技術創新的新模式,助力ADAS技術更新迭代。
- 對于整車廠而言,在十年的普及過程中,他們已逐漸獲得ADAS集成經驗與應用經驗,未來亟需補充對感知的處理技術。但多傳感器融合的本質不是“補漏”,提升單個傳感器性能,實現強強聯合的傳感器融合才是王道。
近些年,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產業化進程中,整個市場經歷了從理想到現實、從狂熱到冷靜的發展歷程,業界現已普遍認為,真正的自動駕駛尚遠。但受政策端、整車方和消費側的共同推動,2020年以來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在加速落地與滲透。
圖源:SAE
按照SAE的分級,ADAS接近自動駕駛的L0-L2級別,其任務在于輔助駕駛,核心是環境感知,主要依靠安裝在車上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各種傳感器,在汽車行駛過程中實時感知周圍的環境,采集數據進行靜動態物體的探測與辨識,并結合地圖數據等進行運算與分析,可實現20余項功能,從而預先讓駕駛員察覺到可能發生的危險,有效提高汽車駕駛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發生率。
中國ADAS發展已十年,但裝配率相對較低
縱觀ADAS在全球市場的發展格局,歐盟相對領先,從2013年開始,歐盟要求新車必須裝配電子穩定控制(ESC)與防抱制動系統(ABS),自2014年以來,歐盟還將ADAS中的部分功能納入其安全評級系統,這些舉措都助推了歐盟ADAS的滲透率提升。
國內整車廠大概是從十年前開始嘗試裝ADAS,但推進緩慢,2015年步入ADAS導入期,此時雷達和視覺方案已經有雙預警或基礎的縱向控制應用,同時開始出現數據融合產品。但2019年之前的裝配率都不高。2019年以來,我國出臺相關政策法規,LDW(車道偏離預警)、FCW(前向距離/碰撞預警)和AEB(自動緊急制動)的強制安裝范圍覆蓋了重卡,同時伴隨新能源汽車的加速滲透,進入2020年,ADAS上車開始爆發,但仍以駕駛輔助L1級為主,L2級及以上滲透率較低。
關于中國市場L2的具體落地情況,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曾公開談到,2020年中國L2級自動駕駛的滲透率是15%;來自Canalys的數據表明,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有12%的銷售乘用車新車采用了L2駕駛輔助功能,而對比美國30%、日本20%、歐洲19%的數據看出,中國L2級的裝配率確實相對較低。
發展十年,為何L2的裝配率會如此之低?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涉及到技術的成熟度、性價比與實用性。但另一方面,在特斯拉、蔚來等一系列由輔助駕駛導致的慘烈事故發生之后,不難發現存在消費者大量濫用、錯用系統的現象,業界人士也指出,L2的最大問題是邊界不清楚,對于系統無法處理的部分場景,供應商、整車廠需要在嘗試擴大系統能力的同時將邊界明確清楚。
這兩年來,關鍵技術在不斷突破,我國L2級乘用車新車市場滲透率也有較大增長,在2021年9月底舉行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這一數據已達20%。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下一步,隨著技術不斷上車,理性、準確引導消費者認識技術的邊界,才能不斷擴大系統邊界,給用戶帶來更為安全和舒適的駕乘體驗,這是技術大規模落地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科技的初衷。
軟硬解耦與數據迭代,中國ADAS市場將大規模爆發
毫無疑問,ADAS市場蛋糕相當龐大,Statista的數據表明,全球ADAS市場規模到2023年將達319.5億美元,較2020年的175.7億美元增長超80%。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明確表示,到2025年,L2-L3級的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當年汽車總銷量比例超過50%,而到2030年,這一占比超過70%。這意味著L2從當下的15%滲透率到50%甚至更高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大規模釋放,以及技術從中高端車型下沉覆蓋到平價車型,這將驅動中國ADAS大幅度增長。
而軟硬解耦和數據迭代,是推動ADAS向前邁進的風火輪。現階段,市場上的ADAS產品主要由大陸、博世、安波福、采埃孚、電裝等頭部Tier 1壟斷控制,占據超過90%份額。但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變革正在重塑原有的供應模式,硬件和軟件深度解耦、OTA等趨勢的出現,意味著整車廠希望有更高的參與度來主導整個系統集成。目前,造車新勢力如特斯拉、小鵬等都選用的是軟硬分離的產品,以保障數據迭代和優化系統。
傳統車廠也將擁抱這一趨勢,因為長遠來看,伴隨軟硬件解耦趨勢出現,傳統自上而下、由一個大的tier 1整裝的交鑰匙方案不利于整車廠打造核心優勢及技術的演進,車廠會積極構建培育自身的生態供應體系,那么技術領先、商業模式靈活的本土供應商將十分有競爭力。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未來隨著該產業鏈價值量的不斷提升以及供應關系越發復雜,主機廠和初創公司紛紛進場布局,國內的本土供應商將逐漸崛起,共同探索技術創新的新模式,助力ADAS技術的更新迭代。
挖掘單個傳感器性能,國內供應商將隨ADAS市場爆發崛起
在ADAS系統中,感知作為核心技術模塊,是一切的起點和基石,不斷提升的感知性能和創新的方案,推動著ADAS普及或更高級別自動駕駛落地成為可能。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對于整車廠而言,在L2這十年的普及過程中,他們已逐漸獲得ADAS集成經驗與應用經驗,未來亟需補充對感知的處理技術。
而在ADAS/自動駕駛技術的感知方案中,目前有“視覺系”和“激光雷達系”兩種流派。由于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三種不同種類傳感器擅長的應用場景不同,且各類傳感器都尚不完美,多傳感器融合是目前行業普遍的選擇。然而,傳感器融合技術存在的一個普遍誤區是“融合越多的傳感器,感知效果就越好”,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多傳感器融合的本質不是“補漏”,提升單個傳感器性能,實現強強聯合的傳感器融合才是王道。
而且,這三大主傳感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的技術尚在不斷演進。
例如,在激光雷達領域,技術前裝量產迎來關鍵時間點,2021年10月底,小鵬汽車旗下全球首款量產激光雷達智能汽車——小鵬P5下線,而按照其他車企的計劃,接下來長城摩卡搭載激光雷達的版本將于年底前上市。明年,蔚來ET7、沃爾沃XC90、智己L7等車型也將陸續上市。
雖然,激光雷達規模化量產尚難,多種技術路線正在相互搏擊,包括測距的方案、激光器的波長等,但也正是在各方角逐中,中國供應商如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圖達通等乘勢而起。雖然現階段,激光雷達仍是高檔車或主打品牌宣傳的造車新勢力的選擇,尚難“飛入尋常百姓家”,未來,隨著技術迭代與突破,激光雷達技術將逐漸平衡成本與性能。
毫米波雷達方面,對自動駕駛而言,傳統的毫米波雷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其由于角度分辨率不高,對目標的檢測只局限于零散的一些反射點,而無法對目標的輪廓進行成像,所以對一些弱反射目標的檢測,會存在漏檢測或誤檢測的情況。
為了彌補毫米波雷達短板,業界開始研發4D毫米波雷達,大陸集團、華為等公司都在布局。可以說,4D成像毫米波雷達的出現,可以解決角分辨率低、對人體檢測難等問題,具備激光雷達的部分優勢性能。鑒于此,有觀點認為,4D成像毫米波雷達已經具備甚至超越低線束激光雷達的潛力,自動駕駛可不再需要成本高昂的激光雷達,完全可交由4D成像毫米波雷達來實現,但目前仍處在發展初期,而且需要指出的是,4D成像毫米波雷達所需要的處理芯片,本土企業嚴重依賴英飛凌、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等少數幾家企業,因此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大。
攝像頭方案,其局限更為突出,提及最多的是無法突破真實駕駛場景中的長尾問題。為了突破視覺系統的缺陷,特斯拉通過自研芯片、智能算法、影子模式等一系列解決方案形成數據采集與學習循環,但也深知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也是除特斯拉堅持以外,大部分整車廠開始選擇激光雷達作為安全冗余的重要原因。
國內目前在視覺方案領域的供應商較多,包括魔視智能、 MAXIEYE、MINIEYE等,其核心優勢大都是人工智能算法,例如,領先的ADAS視覺算法能在三維場景構建的基礎上引入時間維度的分析,實現從三維到四維感知的突破,實現純視覺測距測速、穩定全局目標跟蹤,解決更多“corner case”;另一方面,具備全棧核心技術能力,從感知、融合到決策規控全棧自研帶來的圖像級原始真值、泛化性場景理解,將大幅降低感知與規控跨平臺研發產生的誤差疊加,更好賦能客戶實現定制化產品開發。得益于這些突出的優勢,他們或將在國內ADAS市場大規模落地中崛起。(薩米)
,后果自負(1v1)H,無憂無慮中學語文,msocache是什么文件夾 http://www.cityruyi.com/lm-2/lm-3/635.html- 標簽:,金津老鴨粉絲湯,秋霞特色AA大片在線,湖南2010跨年演唱會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集微咨詢:軟硬解耦與數據迭代,驅動中國ADAS市場大規模成長
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 - 隨著ADAS技術不斷上車,理性、準確引導消費者認識技術的邊界,這也是技術大規模落地過程中重要的…
-
【專利解密】商湯科技視覺導航方案 為解決智能交通導航問題發力
【嘉勤點評】商湯科技發明的視覺導航方案,通過預設視覺地圖對移動終端拍攝的參考圖像進行視覺定位得到第一位姿轉換參數,并…
- 傳旺宏擬在明年Q1將NOR Flash報價上調5-10%
- 日經:芯片短缺把一些低調的代工廠推到了風口
- 曾學忠透露小米12影像“亮點”:最快抓拍、最穩對焦、最強夜景
- Canalys:三季度美國PC出貨量下降16%,戴爾、惠普、聯想前三
- 恒生電子:正式發布自主研發的金融分布式數據庫Light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