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視野】iPhone東南亞產業鏈遭沖擊,蘋果將叫停轉移?
繼印度緯創工廠暴亂之后,印度富士康、緯創、和碩以及越南富士康、立訊、歌爾聲學、藍思科技等又先后因遭遇疫情而接連停工,蘋果東南亞供應鏈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
目前越南、印度疫情還在蔓延,確診人數持續上升,蘋果似乎已經將大部分訂單分配給中國大陸的代工廠,蘋果中國大陸供應鏈廠商數量增加,核心地位更加凸顯。
蘋果供應鏈東南亞轉移進程正在因文化沖突、疫情等因素受阻,蘋果有可能暫停供應鏈向東南亞轉移嗎?
向東南亞轉移
隨著蘋果iPhone集成越來越多的元器件,成本持續提高,利潤不斷被壓縮。據了解,iPhone硬件毛利率從2009年最高峰時的74%一路下滑至60%左右。
蘋果對iPhone零部件以及代工成本越來越敏感。但是中國大陸房租、人力成本、零部件成本等卻在不斷提高,給蘋果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蘋果聯合富士康、緯創等代工廠商向生產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轉移。2017年,富士康就在印度為蘋果生產更低成本的iPhone SE,便于蘋果在印度開拓龐大的藍海市場。
此后,蘋果陸續將iPhone 6s、iPhone7、iPhone X、iPhone 11訂單交給印度富士康,硬件毛利恢復至65%以上的水平。蘋果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也逐漸打開新的局面。Counterpoint表示,2020年蘋果iPhone在印度市場的出貨量超過320萬部,同比增長60%。
乘勝追擊,蘋果供應鏈進一步向印度傾斜。2021年,蘋果甚至將最新的旗艦機iPhone 12交由印度緯創代工。這使iPhone 12硬件毛利再次突破70%,達到72%。
享受到紅利的蘋果不斷說服合作廠商向印度、越南轉移。據了解,立訊、歌爾、藍思科技、富士康等已經在越南設廠,其中越南立訊、越南歌爾為蘋果代工AirPods Pro、AirPods Studio;越南富士康去年底斥資2.7億美元在越南成立新公司,計劃為蘋果生產iPad和MacBook。
產業鏈觀察家陳成(化名)認為,蘋果將iPad、MacBook、AirPods Pro、AirPods Studio工廠轉移至越南有諸多考量:第一,越南擁有廉價的年輕勞動力,制造成本更低;第二,越南與中國接壤,海運發達,便于出口至亞洲、歐洲、非洲等市場;第三,越南簽署了大量的自由貿易協定,具有全球自由貿易優勢。
此外,蘋果供應鏈廠商向東南亞轉移還有一個拉力與三大推力。
東南亞優惠政策吸引蘋果產業鏈遷移。與中國一樣,印度、越南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拉動蘋果供應鏈企業在本土落地,例如,給予落地補貼、廠房免租以及退稅等。
印度高關稅壁壘促使蘋果產業鏈向印度轉移。印度是智能手機市場大國,成為智能手機廠商必爭之地。近七、八年以來,印度持續提高智能手機及其產業鏈關稅壁壘,鼓勵智能手機產業鏈企業向印度轉移。蘋果如果要在印度開設Apple Store,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iPhone不僅需要在當地組裝,零部件本土化采購率還需達到30%,所以越來越多的供應鏈廠商在配合蘋果向印度轉移,提高本土生產效率。
迫于零部件成本壓力蘋果推動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智能手機芯片、零部件缺貨漲價使蘋果iPhone成本增加,如果iPhone繼續在中國大陸生產,蘋果硬件利潤率將進一步壓縮。這會降低投資者對蘋果的盈利預期,不利于蘋果保持高利潤和高股價,蘋果產業鏈向印度轉移可以部分緩解由于零部件成本增加而帶來的巨大壓力。
中美科技戰加速蘋果供應鏈向東南亞轉移。中美科技戰促使蘋果全球智能手機供應鏈分為中國大陸與非中國大陸兩個體系。蘋果除了鞏固中國大陸產業鏈體系之外,還要在東南亞完善非中國大陸產業鏈體系,讓兩個體系能夠相互獨立、互相補充,降低地緣政治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風險。
轉移頻頻受阻
但是蘋果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頻頻受阻,文化沖突、疫情蔓延、工廠暴亂等都在給蘋果供應鏈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
蘋果供應鏈企業在部分東南亞國家中遇到一些文化沖突,可能會影響正常的運轉。產業鏈觀察家陳成指出,越南與中國接壤,同屬于東亞文明,具有文化接近性,但是越南傾美,對中國人區別對待等。印度是英語系國家,宗教色彩濃厚,民眾生活圍繞宗教展開,基本不接受加班,不少企業轉至印度都出現水土不服。如果企業管理不善,很可能出現種族沖突或者暴動。去年底,緯創印度工廠因薪資糾紛而發生“暴動”,2萬多部iPhone被毀,近80億元的機器設備受損,工廠停工。
東南亞國家治理環境較差,疫情持續蔓延,蘋果供應鏈企業被迫停工。近期,印度疫情持續蔓延,富士康印度工廠出現大規模感染,iPhone工廠直接減產一半。同樣,疫情也在沖擊越南蘋果產業鏈企業,由于越南疫情持續惡化,越南富士康、立訊精密等工廠也被迫停工。
蘋果供應鏈向東南亞轉移的過程中將面臨土地問題。麥吉洛咨詢(Magirror Research)資深分析師司馬秋指出,越南國土面積相對較小,韓國、日本等企業已經在越南扎根,留給蘋果供應鏈企業的廠房土地越來越少。例如,富士康為了配合蘋果在越南設廠,但是由于沒有合適的土地,不得不推遲計劃。印度雖然幅員遼闊,不缺土地,但是印度土地是私有的,征地難度較大,經常因為征地問題遭到農民反抗,不少項目因為征地問題不得不停止。
東南亞勞動力雖然廉價,但是生產效率不如中國。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表示,蘋果供應鏈企業在東南亞綜合成本比中國更低,但是印度工人的勤奮程度與中國工人存在一定差距,導致產品良率不如中國。
印度是一個松散的聯邦制國家,行政效率低下,蘋果供應鏈企業在印度不一定能獲得應有的政策紅利。產業鏈觀察家陳成指出,印度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是全國各地方言眾多,溝通效率和執行力較低,各個邦不一定能有效執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所以印度早期的一些蘋果供應鏈企業主要不是為了享受政府補貼,而是配合蘋果的產業布局。
印度的某些政策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很可能使蘋果供應鏈企業陷入尷尬的境地。據了解,印度政府擁有一些無厘頭的規定,例如,企業工人如果超過100人,就不得擅自裁員和解聘,必須報政府批準。而蘋果印度代工廠工人都超過100人,裁員和解聘都要遭到政府的管控,這將使蘋果印度代工企業進退兩難。
東南亞的投資環境并不如中國,已經有一些廠商開始退卻。產業鏈消息人士透露,松下原本計劃在印度投建三條陶瓷電容器(MLCC)產線,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決定將其中兩條產線轉至中國,只留下一條產線在印度。甚至有一些企業在印度考察之后直接放棄投資。
“果鏈”停止轉移?
東南亞疫情持續蔓延顯示出蘋果印度、越南產業鏈的脆弱,富士康、緯創、立訊等工廠遭遇停擺。中國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完善的產業鏈成為蘋果穩固的大后方,可以讓蘋果承受東南亞產業鏈轉移過程中的任何風險。
目前,蘋果已經將iPhone13系列產能重心放在中國大陸,富士康工廠招工十分緊張,不斷提高工人的待遇,鄭州富士康普工招募的公告顯示,從2021年6月6日面試起,求職者入職后大于等于90天,且有效出勤滿55天,將一次性發放6000元獎金。
從蘋果公布的2020年供應商名單前200名中也可以看出,蘋果新納入供應商以中國內地廠商最多,高達12家。蘋果供應商持續增加中國廠商數量,占比高達43%。以賽亞調研執行長曾盟斌指出,技術能力以及成本是蘋果選擇供應商的考量點。蘋果沒有因為中美沖突而降低對于中國供應商的采用,中國供應鏈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而且價格相對較低,有利于降低成本,對蘋果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立訊、歌爾、藍思、比亞迪等近兩年在組裝以及其他部件上均有所斬獲。
曾盟斌進一步強調,目前,蘋果組裝廠轉移至東南亞,但是主要零部件廠商仍然在中國,整體產業鏈未來有機會逐步分散,但中國預計仍居核心地位。
產業鏈觀察家陳成也認為,中國大陸還是蘋果產業鏈企業最佳的投資地點,但是蘋果產業鏈企業為了應對中美科技戰以及新經濟體系的發展,不得不配合蘋果向東南亞轉移。
蘋果產業鏈東南亞轉移是長期的發展戰略,不會因為疫情、暴亂等因素的干擾而改變。司馬秋指出,為了降低全球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蘋果已經將產業鏈拆分為中國大陸產業鏈與非中國大陸產業鏈,蘋果非中國大陸產業鏈根據地就是東南亞。蘋果將在東南亞逐步復制中國大陸產業鏈,形成一套獨立的產業鏈體系,讓中國大陸與非中國大陸產業鏈體系相互獨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增強蘋果產業鏈的韌性,保證蘋果獲取足夠豐厚的利潤。
但是在蘋果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的過程中,蘋果產業鏈企業將遭遇各種不確定風險。產業鏈觀察家陳成指出,蘋果像毒品,蘋果產業鏈企業會上癮,因為蘋果訂單能帶來豐厚的營收,但是一旦跟不上蘋果的腳步,很可能被蘋果拋棄,蘋果產業鏈企業業績將遭遇沖擊,例如,JDI由于沒有及時跟隨蘋果需求從LCD向OLED轉向,近年來持續虧損,幾乎破產。這次東南亞疫情也讓蘋果產業鏈企業再次體驗了一把蘋果的毒性。(鄺偉鈞)
,比特爾,hrp-4c,發射直播 http://www.cityruyi.com/lm-2/lm-3/4117.html- 標簽:,傳奇廣告,把女朋友聊濕的小情話,微信搭訕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芯視野】iPhone東南亞產業鏈遭沖擊,蘋果將叫停轉移?
繼印度緯創工廠暴亂之后,印度富士康、緯創、和碩以及越南富士康、立訊、歌爾聲學、藍思科技等又先后因遭遇疫情而接連停工,蘋果東南…
-
48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公布股權激勵進展 中芯國際、利揚芯片等在列
作為“金手銬”,股權激勵與業績考核掛鉤,被視為業績增長引擎。因此高業績標準的股權激勵往往會被市場提前反應在股價上。 據《科創…
- 高端麒麟處理器仍在研發 華為將不惜一切保住海思
- 2021年Q1臺灣IC業產值走高 預計全年將突破1285億美元
- 獲“最強蘋果分析師”背書,“萬年老二”借新一代iPhone逆襲?
- 【IPO價值觀】毛利率與同行相差近20%,曠視科技競爭力何在?
- 高通:若英偉達并購ARM失敗,高通將入股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