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眩反應:大病將愈的征兆?
如果你重病纏身或久病不愈,服中藥無數,卻從來沒有過暝眩反應,那么,十有八九,你的病很難好;你還沒有碰到真正的傳統中醫。
如果你是中醫從業者,處方無數,卻從沒有病人出現過暝眩反應,那么,十有八九,連你自己都可能認為中藥治病慢。你還不是真正的傳統中醫。
寫這篇文章的念頭,緣于不久前診治的一個病案。病人服藥三貼后,急訴癥狀加重:胃部和食管發熱,熱氣上沖致頭昏腦脹和耳朵堵塞,肝區痛,腹瀉,肛瘺流膿……
囑其勿慌,續服余藥。五貼服畢,病人上述反應果然基本消除,關鍵是,整個人的狀態比服藥前明顯好轉。為何如此?
問他是否聽說過瞑眩?該病人百度后,方知服藥后出現的強烈反應,有可能是方藥對癥而產生的排病反應。
感嘆三年來為病所困沒過一天好日子,核磁做過三次,心電圖二三十次,服西藥無數,也曾就醫于某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省城最有名的幾位大夫差不多都看過,服了無數劑中藥,竟不知還有暝眩一說,而且從來服藥后身體無任何動靜的。
我所感慨的是:中醫在仲景之后的這么多年里,藥物越來越多,方子越來越多,理論越來越多。怎么暝眩反應反倒越來越難得?反倒越來越少被提起?
何為暝眩反應
瞑眩一詞最早來源于《尚書?說命篇上》:“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藥之后,沒有出現不舒服的現象,那表示這個病不會好。
《孔穎達疏》曰:“瞑眩者,令人憤悶之意也。”憤悶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里,關于暝眩有好些條文,如“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
又如“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如冒狀”,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樣子,醫圣叮囑讓病人不要詫異。
再如“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胡希恕先生就多次強調,服柴胡劑很容易出現暝眩。具體反應是服藥后很可能打寒戰,然后出一身大汗。他說人要是不虛,不會有這種反應。而寒戰汗出后,病馬上就能好。
胡老提醒醫生和病人都要心里有數。他自己就有因為暝眩反應而半夜被人砸門的經歷。病人是個孩子,開了治下利的藥,可病人服藥后反而下利更厲害。家屬半夜砸門,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
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趕到后,孩子狀態已經好多了。胡老說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媽媽開始還不敢。喂藥后第二天就全好了。
所以,對于暝眩,需要醫生有定見,別輕易換藥更方。同時也要和病人交待清楚,否則病人嚇到了上急診,那也前功盡棄。
暝眩產生的原因
瞑眩反應,可理解為身體運行秩序經過治療調節后出現的排病反應或效驗反應。通俗的講,也可稱為“斗藥”現象:藥與病邪相斗,邪氣不服輸,正氣不相讓,一旦正氣占了上風,邪氣便自己退去。
特別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現瞑眩反應的可能性會比較大,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瞑眩反應,少則一時半刻,多則數日。
這里需要強調的,每個人出現瞑眩反應的輕重程度也不相同,身體越虛,病情越重,病情越長的,方藥如果對路,出現強烈暝眩反應的可能性越大。
真正的傳統中醫,即便是對癥的治療,汗劑未必出汗,吐下劑未必吐下,和劑未必只是和解,比如柴胡湯不是發汗劑,卻常常服藥后汗出而解。這是因為體內的毒害性物質,為藥力所攻,全身無余地可容,毒害性物質,往往取最捷路徑以外遁。
吉益東洞說:“暝眩為病毒遁去所起的一種反應癥狀,雖經驗豐富者,亦不能知其經過,從何道而外遁也。有下劑反吐者,有用陽性振奮藥反嗜睡者,有汗劑反下者。”
暝眩與副作用的區別
有人把暝眩反應與副作用反應混淆起來。事實是,由于多用劇藥與誤治所致癥狀加重者,不能說是暝眩。
中醫所謂真正的暝眩,是身體因藥力引起強烈反應,以驅逐毒害性物質的現象,驅盡毒害性物質,則暝眩消除。一般病人見到服藥后有不良反應,往往以為處方不對路或者是服的藥太猛。
暝眩反應與副作用,怎樣來區分兩者呢?
確實,兩者之間的鑒別全憑膽識和經驗,非老辣者不辨。可是,又非準確區分不可,因為處置完全不同:對于暝眩,應繼續服藥。而對于副作用或誤治,則應立即停藥。
這里我總結了幾點區別的方法,僅供參考:
1、暝眩反應一般時間都很短,如果是誤治或用藥過猛,出現不良癥狀的時間要長。
2、瞑眩反應一般情況由重到輕,反應的程度可隨著疾病的減輕而逐漸消失,而副作用則是由輕到重,甚至可以導致病情加重。
怎樣來判斷身體不適癥狀不是身體惡化而是身體好轉呢?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體有勁了。人的身體都有一定的修復調整功能和自愈能力,瞑眩反應,就是由病態向健康態過渡中身體內部正邪斗爭的效應。
3、體質好的人瞑眩反應一般不太明顯,而副作用則不然,無論體質的好壞使用后都會出現毒副作用。
關于這一點,劉希彥老師有一個案例值得一提:他的一位病人,也是我們共同的一位朋友的母親,是一身寒瘀的陰證,藥是從我這抓走的,方子里有30克炮附子。
病人服藥后,反應非常大:全身發麻,原有寒濕的關節處麻得更厲害,頭也暈,走路要人扶。第二天起不了床,甚至還出現短暫的沒有意識的狀況。病人全家都驚動不安。病人的兒子,也就是我們的朋友,是一位琴師,他當然也很著急。
劉希彥老師讓他再從我這里取走30克一模一樣的炮附,熬水喝了。結果是:除了一點點上火,并無其他不適反應。我們這位朋友本身還挺健康,也就是身體并無偏性。
這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同樣30克炮附,為什么健康人吃了沒反應。反倒是他母親身體屬陰證,需要附子之類扶陽藥,卻出現這么大的反應?
暝眩反應的種類
曾根據經驗總結:柴胡湯之暝眩,多作戰汗;瀉心湯之暝眩,多為下利;諸烏附劑,多為吐水,其他則殊無定例。
臨床上我碰得比較多的暝眩是腹瀉、頭暈、發疹、口干、困乏、出汗、腹痛、矢氣多等等。
有時治療腹痛,大柴胡或者當歸芍藥散下去,短時間內反而更痛了。像咳嗽,有時反而咳得厲害,但過后就會好,這也可理解成暝眩的一種。
暝眩反應有輕微有劇烈。病越重病期越長的人,反應越大。我和劉希彥老師交流時,有個共同的體會:陰證病人出現暝眩反應的概率比較大。明明下的是扶陽藥,病人反倒更沒有精神;明明下的是溫里排濕藥,病人反倒腹瀉。
,在家做手工活掙錢,nba官方宣布暫停本賽季比賽,張憲華 http://www.cityruyi.com/lm-2/lm-4/4275.html- 標簽:,盤點世界上最奇葩的住處,調皮王妃好難纏,今日股票行情查詢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暝眩反應:大病將愈的征兆?
如果你重病纏身或久病不愈,服中藥無數,卻從來沒有過暝眩反應,那么,十有八九,你的病很難好;你還沒有碰到真正的傳統中醫。 如果你是中醫…
-
阿膠、蟲草,需要的人用是補品,反之是“毒藥”!
不少人眼中的養生保健就是吃補藥、保健品,要么總認為自己身子是“虛”的,要么覺得中藥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有病治病,無病養身。但,滋…
- 食物無毒≠無害,中藥有毒≠有害,談談中醫眼中的“毒”與“害”!
- 祛百病的薏米紅豆湯,能當飯吃、當水喝的仙家養生小偏方!
- 一個奇穴,專治各種“不通”!每天捏捏手指,防治7大疾病,效果你意想不到!
- 拍打臀部,減肥不再是遙遠的夢!
- 中醫和好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