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五行,究竟有多少內涵?
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地用于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最早見于戰國陰陽家。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從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穡)。
五行學說認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氣的變化所總括,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
中國自古至今的時序符號“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陰陽有密切相關。而陰陽五行生克學說之完成最早見于劉向。
由來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于《尚書》:
《尚書?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p>
《尚書?大禹謨》:
“火、水、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其源起于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
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克也。然土于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戌丑未之四季而分旺于四時。文王后天圖象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后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后能生木也。
五行也可以應用在本體論相關學說,對于某一主題進行本體抽象化(歸納)后之應用,亦有解作“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德行,例如在《尚書?甘誓》。
學者陳久金則提出“陰陽五行”實際上起源自一種古歷法的說法,該歷法將一年分成陽年(上半年)與陰年(下半年),又將一年分成五季,每季72天,每季又分陰陽二月,共十個月。而五行的觀念即來自于五季,原本即為五季的名稱。
歷史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的學派統稱為五行,并加以嚴厲的批評[2]。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龐樸根據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的內容研究指出,子思所謂五行指的是“仁義禮智信”或“仁義禮智圣”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后來又合稱為“五常”。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相生相克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任一行與其他五行的關系為:同我、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澳驹磺薄?,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曰稼穡”,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綜上所述,五行的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借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中醫學之五行
五行在中醫學有特殊含義。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臟)和大腸(腑)。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臟)和膀胱(腑)。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臟)和膽(腑)。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臟)和小腸(腑)。
“土曰稼穡”,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臟)和胃(腑)。
肝臟主宰憤怒,過分憤怒會傷肝臟;心臟主宰喜樂,過分喜樂會傷心臟;脾臟主宰考慮及擔憂,過分思慮會傷脾臟;肺主宰悲傷,過分悲傷會傷肺;腎主宰恐懼與驚燥,過分恐懼會傷腎。
就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可以得知,每一行都有4個作用,分別為“生”“被生”“克”“被克”,若假設萬物均歸屬五行,那代表萬物之間的互動方式可以區分為“生”“被生”“克”“被克”四類,若此論點成立,五行將必為五,而不該有四行或六行之說。古代中醫依此互動方式進行中醫辯癥,現代物理學就很少見依此四類互動方式進行研究。
五行與干支表
具體的對應關系為:甲陽木、乙陰木、丙陽火、丁陰火、戊陽土、己陰土、庚陽金、辛陰金、壬陽水、癸陰水。
推薦閱讀:五行在《黃帝內經》中(部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與方位、顏色、神獸等都有密切關系。在《黃帝內經·素問》也有不少關于五行的論述。例如:
〈陰陽應象大論五〉: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征,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謧I,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六節藏象論九〉: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脈要精微論十七〉:
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三部九候論二十〉:
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
〈藏氣法時論二十二〉: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聞其事。歧伯對曰︰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
〈宣明五氣篇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p>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離合真邪論二十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
〈鍼解五十四〉:
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
〈調經論六十二〉:
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神有余有不足,氣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
,我的教練是死神,風起隴西,百萬新娘之愛無悔粵語 http://www.cityruyi.com/lm-2/lm-4/8966.html- 標簽:,火星時代視頻教程,買漲賣跌,球吧網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五行,究竟有多少內涵?
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地用于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最早見于戰國陰陽家。五行的意…
-
“秋補排行榜”出爐,6味中藥入選,居然沒有人參!
不上火的秋補好藥材 西洋參 減輕乏力和上火
- 為什么女人先胖腿,男人先胖肚?(對應減肥法)
- 常吃這個,男女同補:女調氣色、男養肝臟!
- 道醫的宏觀醫學模式將會是未來世界醫學的方向!
- 白頭發長在哪里最危險?只要幾元,白發變黑!
- 揉這根筋,大補肝臟,讓你的力量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