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愈,這兩組腧穴竟然有奇效!
治療久咳不愈的兩組腧穴
1
左側通天
凡是久咳不愈,劇烈咳嗽,甚者不能睡覺,干咳或痰咳,如左通天(或其上下左右的部位)有松軟或僵硬的指下感,或按壓時患者有酸痛感,可用搓針法進行針刺治療。對于慢性氣管炎,以咳嗽為主者,有良好的療效。根據癥狀可與其他相關腧穴配伍。
筆者很久以前做經絡診察時偶然發現左通天能治療慢性干咳,所以有一段時間把左通天稱為“咳點”,以本穴為主配伍其他腧穴,針刺4~5次能痊愈,包括病史有幾年時間的咳嗽。
后來發現,有些腰痛、尿頻的患者也在此處有異常反應,是否也應該把它稱為“腎點”?最終決定還是叫“左通天”,因為從經絡理論上能解釋它的作用。
“通天”的意義應解釋為“使上下相通,使肺氣宣發”。肺與天地之氣相通,而太陽經在三陽之表亦主“開”,與天地相通。《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而《百癥賦》說通天能“去鼻內無聞之苦”,因此《針灸穴名解》解釋通天能“開通肺竅”。
《針灸甲乙經》曰:“通天……足太陽脈氣所發……”又曰:“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雖然中醫經典未記載通天能治療咳嗽,但筆者通過經絡理論和經絡診察反應,已用通天治療不少例干咳,取得良好療效。
腧穴在發病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移位,所以左通天的定位大概是在前頂和百會之間旁開1.5寸左右,在冠狀縫的后面(大約矢狀縫旁開),需要仔細循摸。
2
經渠與大都
《百癥賦》曰:“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經渠。”兩穴為太陰經腧穴,能治療傷寒汗不出。為何本組對穴能發汗?從經絡氣化功能來看,手足太陰經在三陰主“開”,指宣發的意思,即對陰分(體液,水液)有排出和灌滲的功能。
“開”指“開放”,即在細胞外環境使人體的營養物能輸布,使代謝物(廢物)能排出。該對穴也涉及五輸穴的理論。大都為脾經的火穴,為母穴,有較強的補陽氣的作用。經渠為肺經的金穴,為本穴,調理本經的功能強。
當人感冒時汗不出有兩個原因:第一,肺氣宣發能力弱,用經渠能調節肺氣升降;第二,脾為肺之母,太陰經經氣不足,缺乏鼓動力,無法托發肺氣,用大都溫補脾氣,利用脾氣把肺氣托出來,謂之“母能生子”。
本組穴位除了傷寒汗不出之外,亦能治療外感咳嗽久而不愈。這種咳嗽雖然不嚴重,但經過治療仍不愈,伴有脾虛癥狀(便溏等),屬于肺脾兩虛的證型。為何在此情況下不取太淵、太白?區別在于經渠、大都治療外感余邪未凈兼有肺脾虛的久咳不愈;而太淵、太白治療單純肺脾兩虛的久咳不愈。
大約在1982年,筆者到一個診所出診。出診結束時經過一個診室,有一位二十幾歲患者正在輸液,遂邀余診治。患者感冒發燒數天,一直輸液未愈(抗生素、退燒藥等)。發燒,渾身發憋,每次輸液后出汗,但仍全身疼痛發憋,出汗不透,應屬于傷寒汗不出(出汗不自然)。僅取經渠、大都,行針后患者自述汗從里面出來,肌肉已不酸痛,未輸完液患者就要求停止輸液出院了。
此例說明輸解表藥液引起的出汗為強迫發汗,無法達到排除邪氣的目的,而經渠、大都能把汗從里面自然地滲透出來。脾主肌肉,故取大都能疏松肌肉止痛,即把津液滲透到肌肉各個層次,把肌酸排出體外。為加強解表功能,可加大椎。
,琥珀紗野加,有沒有網絡兼職工作,拉脫維亞華人 http://www.cityruyi.com/lm-2/lm-4/6296.html- 標簽:,抖音點贊高的句子,善良的小峓子1完整視頻完整,輕語者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久咳不愈,這兩組腧穴竟然有奇效!
治療久咳不愈的兩組腧穴 1 左側通天 凡是久咳不愈,劇烈咳嗽,甚者不能睡覺,干咳或痰咳,如左通天(或其上下左右的部位)有松軟或僵硬的指…
-
比消炎藥還靠譜的潤喉止咳方,為家人收了吧!
咽喉干癢、咳嗽的人特別多。怎么辦?今天就學些不吃藥的好方法。 久咳不止:南瓜泥 感冒咳嗽多由風寒之邪侵襲、內郁肺氣、肺衛失宣…
- 你以為在養生,其實是在折壽!這些補品再好都不能隨便吃!
- 什么病適合看中醫?什么病看西醫?看過此文一目了然!
- 拍打身體20下,咳嗽第二天就好了!幾十萬人都在做!
- 濕氣重吃它、長斑吃它、睡不醒吃它,一用一個準!
- 入睡姿勢決定健康程度!這兩種姿勢不僅舒服,還能補腎,快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