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疾病病理和病生的區別三個常見心理疾病失眠都是生理障礙嗎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港中大”(CUHK),是一所國際化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在人文學科、數學、計算機科學、經濟與金融、醫學、法律、傳媒、地理等領域堪稱學術重鎮,也是香港唯一同時擁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及香農獎得主任教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港中大”(CUHK),是一所國際化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在人文學科、數學、計算機科學、經濟與金融、醫學、法律、傳媒、地理等領域堪稱學術重鎮,也是香港唯一同時擁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及香農獎得主任教的大學。學校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以靈活學分制、書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為特色,是環太平洋大盟、世界大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亞洲首家AACSB認證成員,香港互聯網交換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學由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于1963年合并成立;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生院;1976年,整合不同書院的學系,由大學統一負責;1986年失眠都是生理障礙嗎,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并加強通識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
作為香港乃至亞洲領先的高等學府和當代新儒家的主要陣地,港中大先后聚集了錢穆、林語堂、高錕、饒宗頤、老人、余光中、莫里斯、姚期智、蒙代爾、盧煜明、楊偉豪等一批專家學者,培養了數學家丘成桐、史學家、遺傳學家徐立之、銀行家鄭海泉和十五位羅德學者等各界杰出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打破了大英帝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大學存在的鐵律,同時掀起香港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既是國外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1949年,香港人口暴漲,致使中文授課教育的需求激增,對香港高等教育構成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亦為香港帶來了大批出色的內地學者和教育家。他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開辦不少“難民學校”,講授專上程度的課程,協助南來及本地青年繼續學業。其后中文大學的三所成員書院(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就是在這一時期孕育出來的。
新亞書院成立于1949年,為國學大師錢穆、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創辦,其教學宗旨在于“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建校初期,規模極小,師生不過數十人。1950年3月改組并易名為新亞書院,由錢穆先生任院長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務長兼哲學系系主任,張丕介先生任總務長兼經濟系系主任,楊汝梅先生任商學系系主任,趙冰先生任法律顧問。
新亞早年的教授有為國民政府2023年高教司司長的吳俊升先生、書法家曾克端、歷史學家左舜生、甲骨文專家董作賓、國學家饒宗頤、羅香林等。書院以中文教學,并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被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崇基學院由前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前上海圣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及香港圣公會領袖何明華會督于1951年創辦,代表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傳統的延續。
該校繼承以前在中國國內十三間教大學之精神,依據中國教之傳統,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為主要之授課語言,并以融合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開拓博愛包容、自由時尚之風氣,培養學問通達、襟懷廣闊,具有世界文化視野的人才為宗旨。
崇基學院創辦之初,僅有學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島圣約翰大禮拜堂及圣保羅男女中學上課。其后再租賃堅道147號樓房及下亞厘畢道之圣公會霍約瑟紀念堂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馬料水撥贈土地一段,面積共計十英畝,并于其地增建火車站(現名為大學站),該校乃于1956年遷至新界馬料水村永久校址。
聯合書院由廣僑、光夏、華僑、文化及平正會計專科學校五所私立書院合并組成 。這五所書院是從廣州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
1956年初,國外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柯克教授訪港,建議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來,五所書院遂于同年3月宣布組成“香港聯合書院”。
該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訓,肩負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應香港所需,與時并進,通過全人教育及群體生活,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操,為香港社會、中國以至全人類服務。
1957年,聯合書院依據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會。聯合書院創校董事會主席及首任校長為蔣法賢醫生病理和病生的區別,校本部設在香港堅道一百四十七號,有學生六百多人。
1957年,新亞、崇基、聯合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由蔣法賢擔任主席,爭取政府承認三院頒授學位的資格,為進一步合作奠下基礎。
1958年,港府接納設立一所中文大學的建議,繼于1959年正式宣布資助三所書院,并以它們為新大學的基礎書院。
1962年,由薩塞克斯大學創校校長富爾敦爵士主持、國際學者組成的富爾頓委員會成立,以審定三院的水準,定下新大學的組織架構。
1963年,香港政府接納富爾敦委員會的報告書,臨時校董會隨即成立,關祖堯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一任校長。3月15日,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條例》。3月17日,大學監督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會堂主持大學成立典禮,三所書院合并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同時成立。至此,從書院到大學這一長達十五年的艱苦歷程終告完成,中文和中國文化也終于在香港獲得明確地位。
1965年,開辦首項學生交流計劃;教育學院成立(1991年升格);校外進修部成立(1994年易名為校外進修學院,2006年起正名為專業進修學院)。
1976年,第二次《富爾敦報告書》呈交大學監督,建議加強教務人員參與治校,以及重組學系。不同書院的學系予以整合,由大學統一負責,提供“學科為本”的教育。
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公布《第三號報告書》,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大學服務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1989年,大學教務會通過大學本科學程采用彈性學分制,自1991年3月生效;《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
1998年,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酒店管理學院成立(2002年正名為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中醫學院成立(2013年由理學院轉隸醫學院)。
2006年,大學制定策略計劃,確立今后十年發展方向;選定五個重點資助研究領域;晨興書院及善衡書院成立。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學制改革,采用四年制本科課程,回歸創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學制。
2015年,成立全港學界首間海量數據(Big Data)決策分析研究中心;國學中心正式成立。
2018年,段崇智教授接任第八任校長;成立“環球校友咨詢委員會”及“杰出校友訪問計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開幕。
2023年,查逸超教授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校企合作教育計劃——“在學•在職計劃”正式啟動;成為四所入選國外政府“高潛力人才簽證計劃”的中國大學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揭牌。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截至2023年3月,學校擁有全職教職員8091人,其中教授369人,副教授286人,助理教授377人,各類講師629人,研究人員1695人。
“光纖之父”高錕于1987至1996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卸任校長一職后一直擔任中大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老人教授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1999年起,楊教授宣布將他全部獎章(包括諾貝爾獎章)、論文、手稿及書札,奉獻給中文大學,老人學術資料館因而成立。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里斯爵士,于2002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并出任晨興書院院長。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于2009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
國際知名計算機科學家、首位華人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于2005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
著名文學家白先勇教授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他為文學院開設“昆曲之美”課程,并任中大“昆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于2004年至2010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他在計量經濟學、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特別是東亞經濟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歐梵教授是海內外聲譽卓著的著名學者,國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國外漢學界屈指可數的重量級學者。
中文大學醫學講座教授盧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國外皇家學會院士、國外地方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基于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開拓性貢獻,被譽為“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2023年獲國外皇家學會頒發生物學科“皇家獎章”,是該獎項成立近200年以來首位華人得獎者,2023年獲頒“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
中文大學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楊偉豪教授是網絡編碼理論的創始人之一,2005年獲頒IEEE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信息理論學會論文獎,是三十多年來首次由亞洲研究人員獲獎,2016年獲頒IEEE Eric E. Sumner Award,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太地區學者,2023年成為首位獲頒IEEE理查德•漢明獎章的亞洲學者,并獲IEEE信息論協會頒發2023年度香農獎(Claude E. Shannon Award),該獎項為信息論領域的最高榮譽。
世界著名詩人、作家趙振開教授(北島)于2007年受邀到中大任教,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著名地球大氣科學專家劉雅章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環境三個常見心理疾病、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他是全球變暖報告執筆人之一,2007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中文大學財務學系講座教授是世界級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并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被列入世界經濟學家名人錄。
善衡書院創院院長、生物研究講座教授辛世文教授是著名農業生物技術專家,他于1980年成功復制出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基因,被譽為“植物基因復制之父”。
中文大學工學院前院長汪正平教授是國外地方工程院院士,他長期從事封裝技術及材料開發研究,被譽為“現代半導體封裝之父”。
中文大學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李大拔教授的臨床專科是家庭醫學,尤其專注于公共衛生及促進健康方面,2012年當選為香港首位國外地方醫學院外籍院士。
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是學術史上首批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The Lancet》兩大頂尖醫學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共8篇小哥的研究學者,2018年獲國外腸胃科醫學院頒發“國際領袖大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中文大學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是國外化學學會會士,2010年獲得燃料化學領域最高學術獎——亨利·斯托奇獎,是該獎設立以來入選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2023年獲得烴類化學領域最高學術獎——喬治·A·歐拉獎。
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周林教授于2009年當選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曾任國際精英商學會協會(AACSB國際)理事會理事及其亞太地區顧問委員會主席。
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是將“個人化治療”的概念應用在晚期肺病患者身上的全球第一人,2018年獲歐洲腫瘤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是首名獲此獎項的華人。
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主任湯曉鷗教授是計算機視覺專家、IJCV首位華人主編、商湯科技創始人,他發明的人臉識別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過人眼識別能力的計算機算法,創辦的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被稱為“計算機視覺界的黃埔軍校”。
中文大學偉倫計算器科學與工程學講座教授華云生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是IEEE、ACM及AAAS三個學會的院士,并曾任國外自然科學基金會微電子系統結構學部主任和IEEE計算機學會會長。
中文大學卓敏心理學講座教授張妙清教授是發展中地方科學院和國際應用心理學會院士,她開創了中國人個性測量表(CPAI)的研究,成為亞洲首個全面的人格測量工具。她獲國際應用心理學會頒授2014年度杰出科學貢獻獎,是首位亞洲心理學家獲此殊榮。
中文大學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杰泰教授是國際應用心理學會和國外教育研究協會院士,曾任國際應用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主席。
中文大學偉倫經濟學講座教授張俊森教授于2013年當選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是該年度亞洲區內唯一當選的學者,2017年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教授是國外社會科學院院士失眠都是生理障礙嗎,2011年獲國外地理學界最高榮譽——國外地理學家協會杰出學術成就獎,并擔任《國外地理學家協會會刊》主編12年。
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林琿教授獲國外地理學家協會頒發2017年度米勒獎,是首位來自亞洲院校與科研機構的地理學家獲此殊榮。
根據2023年3月學校官網,學校設有8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開設多個主修、副修和雙學位學士課程。此外,學校還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外西北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高校合辦多個本科及碩士課程。
人類學,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化研究,文化管理,英文,藝術,歷史,國外研究,語言學,音樂,哲學,宗教研究,神學,翻譯,中國研究,雙渠道雙語研究,公眾史學
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環球商業學,酒店旅游及房地產,保險金融與精算學,專業會計學,計量金融學,環球經濟與金融跨學科主修課程生理疾病,工商管理學士及法律博士雙學位,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生物科技、創業與醫療管理,跨學科數據分析+X 雙主修課程(IDADM)
健康與體育運動科學,中國語文研究及中國語文教育,國外語文研究及國外語文教育病理和病生的區別,數學及數學教育,幼兒教育,學習設計與科技,運動科學與健康教育
學習設計與科技,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計算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學,電子工程學,信息工程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人工智能:系統與科技,數學與信息工程學,計算機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跨學科數據分析+X 雙主修課程(IDADM)
內外全科醫學,護理學,藥劑學,公共衛生,中醫學,生物醫學,生物科技病理和病生的區別、創業與醫療管理,社區健康,老年學
生物化學,生物學,生物及化學(雙主修課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食品及營養科學,數學,分子生物技術學,物理及統計,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學習設計與科技,計算數據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數學精研,理論物理精研,風險管理科學,生物科技、創業與醫療管理,數學與信息工程學,自然科學,跨學科數據分析+X 雙主修課程(IDADM)
環球經濟與金融跨學科主修課程,建筑學,經濟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城市研究,與行政學,新聞與傳播學,全球傳播,心理學,社會工作,社會學, 全球研究,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經濟學(與清華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性別研究,社會與可持續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亞、聯合三所書院合并,隨后逸夫書院于1986年成立,晨興書院、善衡書院于2006年創立,繼有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與和聲書院于2007年創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園共有九所書院。
中大是全港唯一實行書院制的大學。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選擇一所書院,成為該院的一分子。每所書院都是獨樹一幟的,有各自的文化,但匯聚在一起,卻塑造了中文大學的精神面貌。
書院是和諧融洽的群體,各有宿舍、飯堂及其他設施,并舉辦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劃,研討會,師友計劃,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
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聯系技巧生理疾病、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劃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
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著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后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此外該校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分為以下4個必修范圍: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
中大提供二百多個通識選修科目,內容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課堂以外,大學舉辦學術會議、退修活動、讀書會、通識沙龍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砥礪學問,交流思想的環境。另外書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識課程及學習機會。
中大五十年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兩文三語)的教育方針,鼓勵學生以兩文三語作為學習、學術交流以及師生溝通的媒介,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就業和社會參與的能力。提高雙語的能力有助學生增加對自己的認識,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讓他們更關心世界事務,認識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為他們在全球化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須具有的文化和語言基礎。
根據2023年3月學校官網,學校研究院提供兩類型課程,即修課式課程及研究式課程, 頒授多種不同的高等學位,包括音樂博士、教育博士、護理博士、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法律博士、法學碩士、文學碩士、會計學碩士、建筑碩士、工商管理碩士、中醫學碩士、臨床藥劑學碩士、神道學碩士、教育碩士、藝術碩士、音樂碩士、護理科學碩士、護理碩士、專業會計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哲學碩士、理學碩士、社會科學碩士和社會工作碩士。研究院另開設深造文憑及專業證書課程。
根據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公布的2023年大學及科學家排名,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學科位列中國第1位三個常見心理疾病,計算機科學、醫學、經濟及金融、生物學及生物化學4個學科位列中國第2位生理疾病,微生物學學科位列中國第3位。此外,計算機科學、經濟及金融、心理學、植物科學及農藝學、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因及分子生物學6個學科排名為香港第1位。
香港中文大學已與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機構、學習中心、政府部門、區域及國際組織建立密切的伙伴聯系,并且與海外二百六十多所院校設立超過四百二十個研究合作、學者、師生交流的項目。教學方面,中大亦鼓勵同學透過體驗不同文化,增進知識和發展人際網絡,以裝備自己,應付全球化挑戰。
中大亦是許多國際高等教育組織的成員,例如世界大盟、環太平洋大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Nature Positive Universities Alliance、絲綢之路大盟、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國際大學氣候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英聯邦大學協會、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及國際大學協會等,藉著參與這些組織,與其他大學之間發展學術研究結盟。每年中大接待約150個海外代表團,同時中大的管理人員亦到訪伙伴單位,籍此加強聯系。
中大成立后,李卓敏校長在草創之初的1965年,與國外加州大學簽署交換協定,開香港海外聯系之先。中文大學已與34個地方和地區的260所高等院校合辦學生交換計劃,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時、智利、捷克、丹麥、國外、國外、國外、意大利、國外、墨西哥、荷蘭、新西蘭、國外、新加坡、瑞典及國外等地。每年,中大超過九百個學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時亦接待約一千四百個的海外學生,營造文化多元的校園環境。此外,每年超過三千個中大學生參加短期的離港學習課程。
1986年至2023年間,中大共有十五名學生榮膺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羅德獎學金,前赴國外牛津大學深造,數目為全港大專院校之冠。
香港中文大學自上世紀七十年始與中國內地正式交流。中大積極參與地方改革時尚初期的交流培訓和學科重整運動,是香港本地高校之先驅,于改革時尚進程中發揮了深遠的影響。
此后,中大不斷加強與多所中國內地及臺的大學的合作交流,內容包括科研合作、學者互訪、學生交流以及合辦學術活動與課程等。校方每年接待逾二百三十個來自內地和臺的訪問團,訪者超過三千五百人次。中大教職員亦以不同方式出訪,加強與內地及臺伙伴院校的聯系。中大積極與中國內地及臺院校開展科研合作,已建立超過四十個聯合研究中心和實驗室。
中大與深圳市政府積極合作,共同建立全面緊密合作聯系,在教育、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與中國科學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2011年,在深圳虛擬大學園興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是該校在深圳的重要教學、研發和技術轉讓基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正式獲地方2023年批準籌建。
1995年,香港中文大學倡導舉辦“兩岸三校友誼賽”,這是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臺大學三校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文化交流活動,由三校輪流主辦。
中大是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盟、滬港大盟、粵港澳高校聯盟、松聯盟、粵港澳高校智慧校園聯盟、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協會等組織的創始成員病理和病生的區別。
根據2023年3月學校官網,學校有地方重點實驗室5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定的卓越學科領域11個,進駐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的InnoHK研究中心6個,地方遙感中心香港研究開發與培訓基地1個,2023年重點實驗室3個,2023年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研究所41個,聯合研究單位64個。
地方重點實驗室(5個):轉化腫瘤學地方重點實驗室、農業生物技術地方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地方重點實驗室、合成化學地方重點實驗室、消化疾病研究地方重點實驗室
卓越學科領域(11個):分子生物探針醫學工程中心、老齡性骨骼系統退化及再生策略、利用高能粒子撞擊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細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網絡編碼研究所、母體血漿胎兒檢查研究中心、中醫中藥研究與發展、植物及農業生物科技中心、資訊科技
InnoHK研究中心(6個):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創新診斷科技中心、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
地方遙感中心香港研究開發與培訓基地:依托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以建成中國的熱帶及帶遙感中心、海峽兩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學術交流中心、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為主要目標
2023年重點實驗室(3個):高可信軟件技術2023年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分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利群計算及界面科技2023年—微軟重點實驗室 、再生醫學2023年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暨南大學)
2023年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在2006年的策略計劃中,選定五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
為增強大學的研究和學術實力,香港中文大學在2023–2025年的策略計劃中,選定“中國:傳統與現代”、”創新生物醫學”、“信息與自動化技術”、“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四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是為四大策略性研究領域。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校起即肩負”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以承傳中國文化為己任,積數十年中國人文研究的傳統,可謂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國研究領域涵蓋廣泛,涵蓋語文、文學及表演藝術、或文化承傳和歷史、社會和區域發展、及法制發展、公共衛生和環境、商業與法律等,以期多方面為傳承中國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貢獻。
中大創校先賢及教授中不乏目光遠大的中國研究學者,包括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勞思光教授、劉殿爵教授、饒宗頤教授、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們繼承中國的學術傳統,又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國學,主張重新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價值,并重建中國人文精神和人生道德傳統;他們培育不少國學人才,深刻影響著華人學術圈,亦為中文大學發揚中國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
根據2023年3月學校官網,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有大學圖書館、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李炳醫學圖書館、建筑學圖書館、利國偉法律圖書館等7所圖書館及學習共享空間;特藏包括從商代甲骨、中西文善本至文學檔案等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成立于1977年,以“弘揚中西文化,傳播古今知識”為宗旨,專門出版學術書刊,以在大學和社會推動學術發展。
創校校長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他指出有一個普遍解釋以為中文即是指中國文化,故此,中文大學是指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
李卓敏認為“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脫離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梁…那是理所當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大是“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資料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簡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
李卓敏指出,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并不指狹義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他續認為:“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T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博文約禮,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訓,其言載于《論語》:“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針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約禮”為校訓。
香港中文大學以中國神話中之“鳳”為校徽,蓋自漢代以來,鳳即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之象征。以紫與金為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熱誠與忠耿,金色象征堅毅與果敢。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后,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國外倫敦的國外紋章院申請授予紋章。中大于1967年獲紋章院授予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中大紋章與現時所用大學校徽大致相同,只是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神獸——麒麟(今已鮮用)。盾形校徽為“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訂為“or”和“purpure”,亦即金、紫兩色。
香港中文大學面臨吐露港,依山傍海,樹木鳥類繁多,人文氣息濃郁,被譽為亞洲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
學校位于沙田西北隅,不但兼擁海山勝景,交通也極為便捷,坐火車從九龍到中大只需三十分鐘,從羅湖邊境則只需二十分鐘。校園占地一百三十七點三公頃,是香港最大最秀逸者。中大依山而建,從山頂到山腳,由高至低可分成三層生理疾病,經過幾十年的經營,處處花木扶疏,中西風格的建筑掩映于其間。中大也是許多鳥獸蟲魚的棲息地,校方也竭力保護校園生態。俯瞰吐露港、遠眺八仙嶺的中大校園,是山與海的協奏曲,給予詩人靈感,賦詩歌頌它的和諧景致以及當中的翰墨因緣。
中大校園宜漫步宜健行,徜徉于其間,可遠觀飛鳥,近賞花樹。行于校園內的人行步道,如山上行,從大學鐵路站起步,以任何一所書院為終點,信步而上,會途經清雅的荷塘、蒼郁的老樹、翠瓦丹柱的亭臺、兩側樹木成行的大道生理疾病、幽靜的庭院、芳馨襲人的中藥園、著名的雕塑、得獎的建筑,以及其他或人工或天然的景物,使人應接不暇。凡此種種,都令中文大學成為潛心治學、培養德行才干的好地方。
- 標簽:病理生理學 pdf
- 編輯:王瑾
- 相關文章
-
厭食癥和心理疾病什么叫做罹患疾病
白帶所說的并不是白色的帶子,而是指的女性的一種分泌物,正常情況下白帶是透明沒有顏色的,但是有些女性的白帶卻不白,會呈現出多種…
-
疾病的病因包括那些病因與條件的區別心理影響生理的例子
(AD)是老年期認知障礙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腦部的神經細胞由于某些原因損壞所引起的、漸進性的認知功能退化…
- 自閉癥屬于殘疾人嗎生理健康的概念心理障礙的癥狀
- 自閉癥屬于殘疾人嗎心理疾病是什么意思生理方面指哪些
- 男生喜歡男生怎么辦心理健康疾病的危害—自閉癥屬于殘疾人嗎
- 生理疾病包括哪些心理疾病能自愈嗎,自閉癥算精神疾病嗎
- 自閉癥算精神疾病嗎心理疾病的危害常見疾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