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您的位置首頁  生理疾病

生理疾病包括哪些什么婦科病不能吃魚疾病的定義是

  傳染病防治法確立了對傳染病實行分類管理的原則,劃分了甲類、乙類和丙類三類法定傳染病

生理疾病包括哪些什么婦科病不能吃魚疾病的定義是

  傳染病防治法確立了對傳染病實行分類管理的原則,劃分了甲類、乙類和丙類三類法定傳染病。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確定國家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根據這兩部法律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標準等法規、文件,對有關傳染病分級分類防控規定和舉措作簡要梳理。

  現行傳染病防治法共規定三類37種法定傳染病,其中甲類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2種,乙類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5種,丙類包括流行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10種。

  法律同時對法定傳染病調整和相關防控措施作出3方面規定:①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并予以公布。②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報經國務院批準后予以公布、實施。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常見、多發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按照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2004年傳染病防治法修訂以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法定傳染病種類作出一些調整,如2008年將列入丙類;2009年將甲型H1N1流感納入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預防、控制措施;2013年將人感染H7N9禽流感納入乙類傳染病,同時將甲型H1N1流感調整為丙類,等等。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管理。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目前我國共有法定報告傳染病三類40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6種,丙類12種。

  對傳染病的防控措施,大致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隔離救治生理疾病包括哪些,二是控制傳播;同時,又區分發現傳染病和傳染病暴發、流行兩種情況,明確相關的控制傳播措施。傳染病防治法基于法定傳染病的分類,對有關防控措施作出規定。

  對甲類傳染病的防控措施比較明確,在隔離救治方面,當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采取三類措施:①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②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③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法律還規定,甲類傳染病患者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在控制傳播方面,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傳染病疫情或者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時,應當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提出劃定疫點、疫區的建議,對被污染的場所進行衛生處理,對密切接觸者采取預防措施,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對已經發生甲類傳染病病例的場所或者該場所內的特定區域的人員,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實施隔離措施,并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即時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上級政府作出不予批準決定的,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立即解除隔離措施。

  對乙類和丙類傳染病,法律規定,醫療機構發現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人,應當根據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一是采取緊急措施。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采取5方面緊急措施并予以公告:①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②停工、停業、停課;③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④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⑤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二是宣布疫區并封鎖。當甲類、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區域部分或者全部為疫區;國務院可以決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區內采取法定的緊急措施,并可以對出入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但是,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或者封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由國務院決定。

  三是實施交通衛生檢疫。發生甲類傳染病時,為了防止該傳染病通過交通工具及其乘運的人員、物資傳播,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突發事件應對法體現分級響應、應對的原則,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相應規定了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警制度,按照突發事件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勢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一級、二級、和四級,分別用紅色、橙色、和藍色標示,一級為最高級別。

  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標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其中涉及傳染病的情形主要有:

  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①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發生并有擴散趨勢,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個以上省份,并有進一步擴散趨勢;②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擴散趨勢;③涉及多個省份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擴散趨勢;④發生新傳染病或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并有擴散趨勢,或發現我國已消滅的傳染病重新流行;⑤發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丟失事件;⑥周邊以及與我國通航的國家和地區發生特大傳染病疫情,并出現輸入性病例,嚴重危及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的事件。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Ⅱ級):①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6天)發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關聯的疫情波及2個以上的縣(市);②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③腺鼠疫發生流行,在一個市(地)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多點連續發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圍波及2個以上市(地);④霍亂在一個市(地)行政區域內流行,1周內發病30例以上,或波及2個以上市(地),有擴散趨勢;⑤乙類、丙類傳染病波及2個以上縣(市),1周內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2倍以上;⑥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尚未造成擴散;⑦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擴散到縣(市)以外的地區;⑧發生重大醫源染事件;⑨預防接種或群體性預防性服藥出現人員死亡。

  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Ⅲ級):①發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病例數未超過5例,流行范圍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以內;②腺鼠疫發生流行,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連續發病10例以上,或波及2個以上縣(市);③霍亂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發生,1周內發病10—29例或波及2個以上縣(市),或市(地)級以上城市的市區首次發生;④一周內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乙、丙類傳染病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1倍以上;⑤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發現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⑥預防接種或群體性預防性服藥出現群體心因性反應或不良反應。

  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Ⅳ級):①腺鼠疫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發生,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病例數未超過10例;②霍亂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發生,1周內發病9例以下。

  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可以預警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或者公共衛生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規定的權限和程序,發布相應級別的警報,決定并宣布有關地區進入預警期,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并向當地駐軍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鄰或者相關地區的人民政府通報。

  發布突發事件警報的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事態的發展,按照有關規定適時調整預警級別并重新發布。有事實證明不可能發生突發事件或者危險已經解除的,發布警報的人民政府應當立即宣布解除警報,終止預警期,并解除已經采取的有關措施。

  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事發地的縣級、市(地)級、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作出相應級別應急反應。同時,要遵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實際情況和預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時調整預警和反應級別,以有效控制事件,減少危害和影響。要根據不同類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和特點,注重分析事件的發展趨勢,對事態和影響不斷擴大的事件,應及時升級預警和反應級別;對范圍局限、不會進一步擴散的事件,應相應降低反應級別疾病的定義是疾病的定義是,及時撤銷預警。

  終止應急反應需符合以下條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消除,或末例傳染病病例發生后經過最長潛伏期無新的病例出現。在程序上,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反應的建議,報國務院或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批準后實施;特別重大以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反應的建議,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傳染病疫情發生后的隔離救治和控制傳播措施,主要在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主要從應急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規定了10個方面的政府可以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①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疏散、撤離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②迅速控制危險源,標明危險區域,封鎖危險場所,劃定警戒區,實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③立即搶修被損壞的交通、通信什么婦科病不能吃魚、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等公共設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員提供避難場所和生活必需品,實施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④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設備什么婦科病不能吃魚、設施,關閉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人員密集的活動或者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采取其他保護措施;⑤啟用本級人民政府設置的財政預備費和儲備的應急救援物資,必要時調用其他急需物資、設備、設施、工具;⑥組織公民參加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專長的人員提供服務;⑦保障食品、飲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應;⑧依法從嚴懲處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制假售假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穩定市場價格,維護市場秩序;⑨依法從嚴懲處哄搶財物、干擾破壞應急處置工作等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維護社會治安;⑩采取防止發生次生疾病的定義是、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從公共衛生事件的角度,分別對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非事件發生地區等7方面的應急反應措施予以明確什么婦科病不能吃魚疾病的定義是。其中,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的應急反應措施主要有:①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②根據需要,調集本行政區域內各類人員、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設備參加應急處理工作;③劃定控制區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宣布疫區范圍、實施封鎖等);④疫情控制(即限制聚集,停工、停業、停課等);⑤流動人口管理(即對流動人口采取預防和控制,對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生理疾病包括哪些、就地治療的措施,對密切接觸者根據情況采取集中或居家醫學觀察);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⑦信息發布;⑧開展群防群治(主要是組織街道、鄉鎮以及居委會、村委會協助做好防控工作);⑨維護社會穩定,包括組織有關部門保障商品供應,平抑物價,防止哄搶;嚴厲打擊造謠傳謠、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和擾亂社會治安的行為。

  (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早期,相關地方未能及時啟動防控工作。2019年12月8日,武漢首例經正式通報確認的新冠肺炎患者發病,12日確診。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癥醫學科主任張繼先向醫院匯報4名接診肺炎患者情況,醫院立即上報江漢區疾控中心。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發布《關于當前我市肺炎疫情的情況通報》,發現有27例病例,指出多例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聯;同日對華南海鮮市場進行大規模消毒。2020年1月1日,關停華南海鮮市場。1月3日、5日、11日,武漢市衛健委先后發布關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情況通報,反映累計病例41例,其中11日通報中稱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和明確人傳人證據。自1月12日起,武漢市衛健委通報改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情況,其中12日到16日的通報反映無新增感染病例;在14日發布了有關知識問答,稱未發現明確人傳人證據,不排除有限人傳人可能;17日無通報;自18日起,通報有新增病例情況。20日,武漢市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22日,湖北省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同日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二級響應。24日,湖北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相關工作時間線日,國家衛健委第一批專家組到達武漢開展調查。2020年1月1日,國家衛健委成立疫情應對處置領導小組。6日,國家疾控中心啟動二級應急響應。8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確認新冠病毒為疫情病源。14日,國家衛健委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疫情防控工作。15日,國家疾控中心啟動一級應急響應。2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告,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管理,同日,鐘南山院士向公眾表示新冠肺炎確定存在人傳人情況。

  梳理疫情初期的事件時間線,可以看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節點是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告,將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回溯之前武漢市衛健委公告和有關實際應對工作情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早期公告未確認新冠肺炎為傳染病,除第1次的公告中有“疫情”表述外,其他公告均未明確新冠肺炎為傳染病。雖然在具體工作上已有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消毒和關停華南海鮮市場、提醒市民佩戴口罩等舉措,但不足以動員社會公眾積極預防。二是應急響應啟動不夠及時,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分級標準,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尚未造成擴散時,即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啟動二級應急響應;發生新傳染病或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并有擴散趨勢,即為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啟動一級應急響應。在1月6日,國家疾控中心已經啟動二級響應,15日升級為一級響應,但到22日,湖北省方啟動二級響應。

  僅從制度角度分析,未盡早啟動防控工作的一個原因在于“新傳染病”與“法定傳染病”的關系不夠明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了三類法定傳染病,并明確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要負責增減疾病的定義是、調整傳染病病種的工作。實踐中,對于一個地方發生的不明原因群體性疾病,首先要確定其是否屬于傳染病,對于像新冠肺炎這樣之前從未發生過的疾病,還要確定其是不是新傳染病;確定為傳染病之后,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予以公告確認。在確定新傳染病的機制中,地方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對早期的調查、防控工作有較大的自主權,可以影響工作的方向和進程,同時也會存在先由國家層面確定為傳染病再開展防控工作的心理,由此導致防控工作被動滯后。

  (二)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沒有運用宣布疫區措施,少數地方宣布應急狀態不規范。宣布疫區是1989年傳染病防治法制定時確立的一項防控措施,宣布疫區后,可以對出入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對甲類傳染病疫區可以決定實施封鎖。在國際公共衛生事件中也有疫區概念,由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疫區,發布各國對相關國家或地區旅游、貿易采取衛生措施的建議。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我國的部分地區被世衛組織宣布為疫區,當年4月12日,世衛組織將北京列入疫區疾病的定義是,15日將廣東、山西、香港和地區列為疫區;6月24日,世衛組織解除了對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從疫區名單中刪除,這是我國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的標志。

  在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進程中,包括武漢在內的各地方都沒有宣布疫區。同時,湖北各地普遍采取了封鎖措施,如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1月23日發布的第1號通告就是暫停全市公交系統運營和暫時關閉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采取事實上的封鎖舉措。對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的衛生檢疫也在各地普遍實行。地方之所以沒有運用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來宣布疫區什么婦科病不能吃魚,應當是考慮避免宣布疫區會對社會生活、民眾心理造成沖擊和影響。但也應當看到,明確宣布一定的地域范圍為疫區,有助于精準化實行封鎖措施,也有助于疫區之外的其他地方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少數地方在防控疫情中發布了實行“戰時管制”的通告,如2月12日湖北十堰張灣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張灣區全域實施戰時管制的緊急通告》,之后,孝感云夢縣也發布了《關于在云夢城區實施戰時管制的緊急通告》,“戰時管制”一詞引起社會關注。從用語上講,“戰時管制”不是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中的用語;從具體措施上講,這些通告中的“戰時管制”主要是對樓棟實行全封閉管理、限制車輛行駛和居民活動等,與戰爭狀態無關。再進一步講,根據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生理疾病包括哪些,全國會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地方在疫情防控中宣布“戰時管制”,意圖是強化防控措施,提高社會公眾的防控意識,但發布戰時管制的通告,是不嚴謹、不規范的。

  (三)如何運用好法定的分類分級防控的措施,考驗地方的治理能力。經梳理可以看到,傳染病防治法確定了三類法定傳染病,重點明確甲類傳染病的防控措施,規定了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5類緊急措施和宣布疫區生理疾病包括哪些、交通衛生檢疫等防控舉措;突發事件應對法和相關的法規、預案確定了四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規定了10方面應急處置措施、9方面政府負責的應急反應措施。對于法定的防控措施同法定的三類傳染病、四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間的關系,不應理解為是嚴格對應,不等于某種防控和應急措施只能在某一類法定傳染病、某一級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采用。法律規定的各項防控和應急措施是一個“工具箱”,供各級政府在應對傳染病疫區時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靈活采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地方采取的防控措施總體上是符合法律法規的,防控疫情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也說明法律提供的工具是管用夠用的。但不應忽視的是,在防控初期,一些地方出現了管控過度的現象,比如,對外地人員一律勸返,一律禁止非本地戶籍人員進入其合法購買、租住房屋的小區,對被隔離人員鎖死家門,等等。這些防控措施于法無據。還應當看到,各地方疫情程度不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適度選用防控和應急措施,避免防控過度影響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帶來不必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損失。對各地是否合理適度地運用法定防控和應急措施的情況,應當進行評估總結。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一些好的創新做法,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比如,用大數據的方式形成個人“健康碼”,作為人員出入通行的電子憑證,為疫情穩定后盡快恢復人員流動、復工復產提供了便利。法律應當總結這樣的創新實踐,明確鼓勵和支持運用可信可靠的方式,保證疫情期間健康人員什么婦科病不能吃魚、物資正常流動。

  歸結起來,對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的評估,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評估法律在應對新傳染病方面的制度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二是評估法律規定的防控和應急措施是否有效運用,有關措施啟動的前置程序是否進行;三是各地防控措施的運用是否合理、適度,創新措施是否可以納入法律。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 標簽:疾病的10種分類
  • 編輯:王瑾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