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號轉網莫卡在“玻璃門檻”
千呼萬喚的攜號轉網日前在全國推開。根據要求,用戶號碼保持不變,符合條件可自由選擇運營商。對此輿論雖不乏叫好,但持觀望態度的也大有人在,認為“說轉就轉怕沒那么簡單”。
攜號轉網是個老話題。算下來,從政策提出到如今全面實施,已十年有余。但由于利益壁壘,這項業務一直“雷聲大雨點小”,至今年才進入試運行階段,而不少用戶在嘗試轉網時也撞上一個個“玻璃門檻”,如必須到指定營業廳的指定座席辦理,所辦合約竟幾十年才到期,提前解約要賠償等等。如此一來,消費者難免質疑運營商缺乏誠意。在攜號轉網全國推開之際,相關部門著重強調“不得干涉用戶自主選擇”,既是給運營商敲警鐘,也是給消費者多一些信心。
萬物互聯的時代,便捷、自由、暢通等是關鍵詞。這些詞匯標定著用戶需求,亦是市場變革的方向。就拿通信行業自身發展來說,從幾千元的座機安裝費到充話費送手機,從64Kb/S撥號上網到10兆寬帶沖浪,技術革新、產業升級始終朝著增質提速、破壁降費的方向前進。也正因為如此,整個行業才得以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持續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從這個角度看,政府下大力度推進攜號轉網,一大深意就是進一步打通資源流通渠道,消除市場壁壘。如今,若運營商還想著用一個號碼絆住消費者,多賺那么三五斗,既落伍又不現實。
與其糾結小賬,不如放眼長遠算大賬。互聯網風起云涌,風口一個接著一個,“下一站再見”成了競爭者們的口頭禪。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企業,惟有跳出舒適圈,不斷向前看,才有可能跟上疾馳的快車,與更多用戶“不期而遇”。特別是對于通信領域而言,躺著賺錢的日子早已結束,運營商成了被選擇的一方,再加上攜號轉網不斷推進,商業“護城河”被逐步填平,誰家服務好、誰家資費低,用戶自會用腳投票。行業巨頭如果再不拿出點誠意和魄力,固守著原有套路,生意怕是越來越不好做了。
創新中國需要“數字引擎”加油助力。在新的生產條件下,互聯網、通信等不再是簡單的消費品,影響也不是停留在“網絡改變生活”層面;而是作為生產要素,成為中國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重要支撐。從這個角度出發,提速降費也好,攜號轉網也罷,都意在倒逼服務創新、技術創新,催生更良性、更便利的社會發展場景。各方當有這樣的大局觀。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