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生的大戲,到了中年才能讀懂
西諺云。“人的生活在四十開始”。好像四十以前,不過是幾出配戲,好戲都在后面。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
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
Part. 一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有很多的人要是沒有大難臨頭往往不會發揮出其真實力量。
測驗一個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失敗的時候,失敗了以后,他要怎樣呢?
偉大,高貴人物的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他的堅韌的意志;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至克勝阻礙,以達到企望的目的。
傾跌了以后,立刻站立起來,而去向失敗中戰取勝利,這是從古以來偉大人物的成功秘訣。
你或者要說,你已經失敗得次數過多,所以再試也屬徒然吧;你已經傾跌得次數過多,再站立起來也是無用吧?
胡說!對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沒有所謂失敗!
不管失敗的次數怎樣多,時間怎樣晚,勝利仍然是可期的。
“什么是失敗?”非力(W. PhiIlips)說:
“不是別的,失敗只是走上較高地位的第一階段。”
許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受賜于先前的層層失敗。
Part. 二
以獨立之心,做合群之事
這個時代需要的:溫和而堅定、悲憫而寬恕的力量。
人需要有獨立的精神。
而這種獨立的精神,在知識碎片化,信息網絡化,流言瘟疫化,拜金癡迷化、婚姻情緒化等等的時下,更顯得尤為重要。
這不是說獨立就是我們的終極目的,客觀上說,也沒有誰能夠脫離群體去生活。
人是群居動物,不可以孤立。孤立是相對的,真正孤立的個體是不存在的。只是圈層疏密、大小不同罷了。
我期望自己能夠“以獨立之心,做合群之事”。
Part. 三
保持一點抵抗的精神 守住自己的良心一厘米
人需要合群,否則社會無法運轉,但是合群并不只是跟著群體走,無論什么時候,人都要保持一點抵抗的精神。這種抵抗的精神,可以讓你不至于在茫茫人海中丟失自己,甚至與船同沉。
這個時代需要進步,這是共識。在還沒有取得進步之前,需要保留恥感和痛感。也許你改變不了什么,至少你可以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你自己抗議不去做。
抵抗精神,不只是戰場上的浴血奮戰,更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引領時代,跟得上時代,另一方面,也要和時代保持一點距離。
Part. 四
無常,是人生的常態
泰戈爾曾說過:
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所有的丟失,都是為了珍愛之物的來臨騰位置;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躍起前的熱身;所有的支離破碎,都是為了來之不易的圓滿。
老子曰: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縱然旦夕福禍,悲歡離合,生命雖無常,生活卻照樣進行。
人生原本就是一個得到和失去的循環,喜歡的就去追求,想說的就勇敢表達,擁有的就好好珍惜,無法改變的就坦然接受。
對名對利,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一切順之自然,才可以在這無常的世界,保持心靈的平靜與安寧。
懂得無常,才能經過人生的荒涼,才能到達你內心的繁華。
Part.五
若能待老師如父母,可否待父母如老師
看到一則小故事:
在工作上失意的男人,接到了父親打來的電話。
父親說明天來兒子家,送自己種的白菜給他。
做兒子的很不耐煩:“為了這么便宜的東西折騰什么?”話音剛落,妻子將電話接過,一邊應承一邊謝著父親。
電話掛斷后,妻子對男人說:“看看你對待領導那勁頭,你什么時候能拿出一半來對待父親呀?”
男人感到慚愧,在第二天父親冒著嚴寒上門后,做兒子的他像對待領導一般,
泡熱茶、點香煙、扶車門,還在午飯時特意做了父親愛吃的菜……父親顯露出孩子般的忐忑和驚慌,享受著兒子突如其來的關懷和禮數。
倒茶、點煙、為領導開車門……這些幾如現代社會生存法則般習慣性的舉動,平日里,自己不知會在領導面前重復多少次。而在父親面前,作為兒子,僅僅做了一次。
當你不斷上進,遲早會超越父母的水平。但,這不能成為你忽略父母人生經驗的理由,因為,學位、知識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生閱歷,更不能取代父母的慈愛之心和傾囊相授之情。
即使父母對你再也沒有“指導價值”了,也不能成為你蔑視他們價值的動因。
因為,人生還有倫理。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