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蘋果騙了!IP68級的iPhone,根本不防水
人們都會希望自己購買的商品更耐用一些,手機更是如此。作為現在離每個人最近的設備,一旦手機出現故障,遭遇的恐怕不只是短時間內聯系困難,還有花在維修上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所以在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下,不少廠商在對手機的質量和防護性能逐年加強,甚至還作為手機的賣點進行宣傳。有的手機是屏幕耐刮,有的是機身防摔,還有從摩托羅拉Defy開始走入大眾視野的防水性能,讓人感覺自己的手機更耐造了。
然而最近卻出現這么一件事,標注有防水性能的手機掉落水中,不僅機身進水還被售后拒絕保修。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貴州消費者王先生反映,他購買的iPhone XS Max在2019年9月意外掉落浴缸后Face ID出現故障,被告知需要自費4800元進行維修。
根據王先生的說法,他對手機算得上很愛惜了:這臺購買來不到一年的手機,調水后被立即撈出用干燥劑進行吸干處理,還對手機功能是否正常進行檢查。但客服的回應讓他不解,先后得到“侵入液體而損壞不在保修范圍”“人為損壞需自行承擔維修費”的回應。
蘋果客服對澎湃新聞的解釋是,手機的抗水性能指的是防生活濺水,掉入水中進水屬于人為意外。但這個蘋果的官方宣傳略顯矛盾,不僅標注有IEC 60529標準下的IP68級別防水,而且還宣稱可在最深兩米的水下停留最長30分鐘。
假設報道中的各方都所言非虛,那么我們勢必要提出疑問。手機防水這件事,歸根結底還是得靠用戶自己多加小心嗎?廠商曾經做出的承諾或是性能指標,也只能是售后過程中的參考資料,無法起到關鍵作用嗎?
好端端的手機,為什么會進水?
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水的”,水性更好的那些人往往更需要在水中多加注意,大意很可能導致一命嗚呼的悲劇發生。看到手機上,我們似乎也應該如此,不能因為手機有防水性能就肆無忌憚,反而得加大提防力度。
真要這樣,手機擁有防水能力一事就本末倒置了:正是要方便用戶去自由地不用考慮太多地使用手機,才會有越來越強的防護規格。如果是要當成無上至寶去呵護,那這些應對意外的能力也就沒了存在意義。僅僅是“徒增售價”,甚至不如防水袋。
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有理由為手機尚未過保修期的王先生提供保修。他并不是刻意去損壞手機,出現故障的環境并沒有比宣傳中提到的場景更惡劣,遭遇進水故障反而需要廠商對這樣的性能失效負責。
轉移到手機廠商的角度,為什么在產品賣點中標注了防水性能,卻還要對進水意外拒絕保修呢?這就得從手機如何實現防水能力,以及標準中對應的沾水環境說起了。
現在手機使用的防水機制有兩種。第一種是將整個機身可能進水的縫隙都包裹或是密封起來,阻止液體進入。無論是Defy還是后面的索尼、蘋果手機,都在接口處使用了膠圈,內部也有不同的膠條進行阻擋。
(圖片來自ifixit)在當前主流的不可拆卸機身設計下,密封設計更容易有好的表現,不過也會面臨著只要維修過防水性能就會大打折扣,使用時間變長之后膠圈膠條自然老化表現下降的客觀情況。
第二種防水機制是鍍膜,在手機的元器件或是內部電路板上噴涂鍍膜,最終形成拒水的表面。摩托羅拉和Redmi手機大范圍采用的P2i就是這樣的防水技術,在較低成本的成本下實現了一定程度拒水,但根本上不能徹底阻止液體進入機身。
無論是密封還是鍍膜,都不能完美應對時間和復雜液體環境的考驗,就算是較高等級的防護能力,使用較長時間之后或是掉入了強酸強堿的液體,都可能出現防水能力“翻車”的情況。
現階段主流采用的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EC 60529,就是在清水環境中進行測試,不能和浴缸中的水劃上等號。所以從蘋果的角度來看,產品在標準使用環境以外的情況下遭遇以外,的確有理由拒絕保修。
進水就出保,可能有更多隱情
如果一定要讓自己的iPhone在進水后也能得到保修,那么購買Apple Care+服務是必然的選擇。這相當于是蘋果提供的意外延保服務,購買后不僅會延長一年的保修期,而且出現各種情況損壞都能以更低價格維修,同樣也包括進水。
對于那些容易讓手機遭遇意外的人來說,Apple Care+無疑是及時雨,降低了手機使用、維修成本。不過對于那些只想求個平安,實際上并不容易弄壞手機的人,這就是代價不低的保險,值不值只能看個人觀念。
如果它的實際運作方式與大多數商業保險接近,那么可以推斷,在相對固定的事故發生幾率下,其實是用大多數人支付的費用去填補相對少部分人的維修成本。不僅達到了平衡,而且手機公司并沒有因此虧損,甚至還能小賺一筆。
那為什么寧愿要讓部分正常用戶的利益損失,也要推出這樣的服務呢?并不健康的售后環境可能是罪魁禍首之一。早年間蘋果、微軟等硬件廠商都提供了相對優厚的售后,部分產品不僅不會深入檢查,甚至還直接換新。不法分子盯上了這點,用問題產品騙取保修。
結果我們都看到了,硬件廠商現在很少有給全部用戶免費換新的售后服務,大都是相對嚴格的檢查以及拆機維修。像新聞報道中王先生這樣并不完全清晰的情況,干脆直接拒保避免風險。只有付費延保,因門檻高篩選了用戶,才會有過去的優質水準。
不僅不能實現消費者和廠商各自獲取利益的共贏,反而讓消費者的實際利益受到損害,這樣的現狀值得多加反思。當然,手機廠商恐怕也并非完全無責,以防護性能作為賣點卻疏忽了特殊場景,造成一定程度誤導并把維修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始終是弊大于利。
如果借由此事為開端,使得未來能看到廠商在產品信息中標注得更清晰,同時加強產品本身的性能表現,也不枉像當事人這樣的消費者一次次發出聲音了。
廠商在改進,但路還很長
過去幾年間,其實我們也看到了手機廠商在提升產品質量和防護性能的努力。
結構設計上逐漸改進,并且引入了更多條件更高難度的測試;各類接口加入膠圈、防護墊加強,并且還不僅限于中高端;雖然標注防水性能的廠商不多,但大都有在測試和提升。
除了手機本身的改進,還有諸如碎屏險、整機險還有保修期延長這樣的服務,讓手機使用的環境友好了不少。買得起手機,卻因為不低的報價而修不起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少,進步是實打實的。
將來的手機將如何在質量和防護上改進,如何更耐用而且易于維修,或許是一大進化方向。好的產品,終究是為提升效率而生。
(再也不敢讓手機掉進水里了)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