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5月30日,山西平遙古城武廟工地發生火災。此次火災的過火面積約50平方米,導致武廟正殿主體建筑燒毀坍塌。留存百年的部分清代遺存付之一炬,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眾所周知,多為純木或者磚木結構,是我國古建筑的特性,而與其相伴而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大、防火間距小等,使得大多數古建筑“坐”在火堆上。古建筑的這些易燃特性,碰上現代化電氣設備,更增加其危險系數。未按規范敷設、私拉亂接嚴重、線路老化和無絕緣防護、超負荷使用大功率電器等,都可能導致古建筑火災的發生。再加上很多古建筑所在地消防設施投入不足,消防安全意識淡薄,消防安全管理落后,導致古建筑一旦遭遇火災,便極易蔓延,撲救困難。
而這正是武廟火災現場調查出來的漏洞。火災發生后,國家文物局立即派出督察組開展了實地調查。調查發現,平遙古城火災事故暴露出當地在古城消防安全檢查和管理中存在明顯不足,包括電線線路老化、敷設雜亂;施工用電線路、燈具安裝不規范;在消防管網、消防人員的配備和管理上存在設施不規范等。
筆者梳理發現,平遙武廟的事例并不是個例,近些年我國一些文物古建筑也接連遭遇“火之殤”。2014年云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火災,燒毀房屋242棟;貴州黔東南州報京大寨火災,燒毀房屋148棟,使300多年的侗族村寨核心區域化為灰燼。僅2019年以來,國家文物局就通報了多起火災事故,包括四川省江油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巖寺東岳殿大殿主體建筑被燒毀;福建省建甌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步月橋整座橋被燒毀等。這些古建筑大多有上百年的歷史,不但記錄著歷史的印記,傳承著文化的基因,更是民族精神的載體,一朝失火,損失無法彌補,所以必須警鐘長鳴,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那么,古建筑防火應該怎么做?首先,安全意識必須重視起來,文物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守好文物安全這一底線、紅線、生命線。其次,要把古建筑安全的責任落實到細處實處,確保每一處古建筑有人管理,每一個安全隱患有人排查,包括電氣設備的敷設、檢查、維護,消防設施的設立、消防點的密集程度以及消防設施的維護、監督等。再者,結合古建筑的特性,還需出臺針對歷史建筑的消防措施,而不是簡單地套用常規的消防標準。比如日本的一些寺廟,周圍配備了很多消防水池,水池中設置了消防炮,古建筑安全時,這些消防炮是隱藏起來的,一旦發生火災,消防炮就會啟動出水,把整座建筑籠罩在消防水之下,這樣即使發生火災,也能很快撲滅。
此外,千百年來,古人對木結構防火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比如對古建筑的可燃構件做阻燃處理,即用涂抹灰泥的辦法來提高可燃構件的防火性能,在我國古建筑中是采用最久且最廣泛的一種技術措施,這些凝聚著古人經驗的傳統智慧,也需我們挖掘和傳承。
文物古建筑是寶貴的歷史遺產,不可再生、不可復制,應該加倍珍視、加強保護。在任何時候,都要緊繃防火控火的神經,讓內涵厚重的古建筑延續永久,代代傳承。(李綰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