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抖音” 會沖擊影視業嗎?
聲 音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愈發成熟,短視頻逐漸成為最受大眾喜愛的文藝樣態之一。為此,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設立了“短視頻探索”單元,在為優秀短視頻作品提供展示平臺的同時,也邀請短視頻從業人員探討最新的行業動態。
從大屏到小屏,從橫屏到豎屏,從幾小時到幾分鐘,短視頻打破了傳統審美與創作習慣。在無處不傳媒、物物是媒介、人人可創作的當下,短視頻成為一種嶄新的視像傳播樣式。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短視頻用戶達到五億。借著上海國際電影節,業內人士探討了短視頻行業為影視產業帶來的各種可能。
“短視頻是詩或散文,比短片更自由”
麥 子
(青年導演,“短視頻探索”單元評委)
短視頻與短片為青年導演試水創作提供了機遇。因為不管從資金方面還是創作環境來說,一部長片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是非常浩大的。青年人如何界定這個創作主題是否適合自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短視頻試水。短片與短視頻還不太一樣:短片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劇情,要有開始,有結束,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說;短視頻如果用文學來比喻的話,是詩或者是散文,以小見大,涵蓋各種各樣的東西。并不是說它比短片更低配,而是說它比短片更自由。
“分眾時代創作者更要忠于自我”
周圣崴
(青年導演,“短視頻探索”單元評委)
互聯網時代消除了技術和身份的邊界。過去大家只能看電影界人士拍出來的東西,但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創作短視頻,每部短視頻都有火爆的可能。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創作者更需要忠于自己的內心。因為過往的傳播格局已經被打破,每個人都能表達自我,而不再是追隨某種“美學”,大家跟風而上,分眾時代已然到來。
另一方面,創作者需要具備分享式的思維。比如提供一個故事框架與創作理念,讓更多人通過網絡加入進來,讓作品跨越拍攝時間與地域的局限,實現創意與資源的優化組合。
“在情緒碎片中提取大眾情感最大公約數”
侯小強
(金影科技創始人)
在我看來,優秀的短視頻作品,要符合幾個標準:第一故事得新鮮;第二故事得真實,不可假大空;第三要有辨識度;第四是有稀缺性,以前沒有出現過。
創作平臺之外,短視頻平臺也是創作者尋找當下大眾思想共識與情緒共鳴的有效途徑。無論是長電影抑或是劇集,內容創作的基礎是題材的共情能力,而這個共情能力一直在變化。短視頻平臺是即時“碎片情緒”的載體,從這些碎片情緒中,能夠很快提取出當下觀眾的最大情感公約數。 文 匯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