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班”為何離國學越來越遠?
原標題:“國學班”為何離國學越來越遠?
在當今國學熱潮下,許許多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各種各樣的國學班里,穿漢服、學經典,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人之初、性本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是一些國學培訓班里常見的情景……
據近日《光明日報》報道:據統計,目前,全國經營范圍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已達到4000余家,并有預測,我國兒童國學教育市場規模達135億元。如今,國學培訓機構的國學教材大都是《千字文》《千家詩》《聲律啟蒙》等,培訓費價格驚人:個人單學科包含80個課時,售價11800元;多學科的親子課堂收費近4萬元;一個VIP課程,售價100640元……
這些國學培訓機構并沒有統一的師資標準,毫無國學文化知識基礎的人就能任教,以偏概全用《三字經》《弟子規》完全替代國學教育,并用各種噱頭和口號進行虛假宣傳,而大多數人則完全是跟風學習,使國學教育誤入歧途。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培訓機構,把國學經典內容剪輯成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內容涉及封建糟粕。為此,教育部印發通知,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等封建糟粕。
以這種態度對待國學,典型地反映了某些人實用主義的、功利化的態度。社會上這種文化熱潮出現后,立馬就變成了一種文化生意,有很多講國學的人都是帶著一種營銷的熱情講的,尤其現在的很多教國學的培訓班,可謂是五花八門,亂象叢生。
國學的文化作用、精神作用、教化作用,應該像鹽一樣,鹽撒進去,看不見,但有滋有味有益處,那才是最好的境界。但是,如今這種“國學熱”中,文化、經典、傳統已經越來越趨向泛商業化。
社會上國學包裝服務已然成為一種新的商機。許多招收小學生、精英人士、管理者的國學班,每人的培訓費用都十分高昂,比如上面報道中的一些國學培訓班機構,都把自己標榜為國學傳承者,但實際上卻是打著國學的名義創業賺錢,其收費少則一年向每個學生收取幾萬元或者十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如此不菲的國學班收費,卻儼然讓厚重、古樸、深邃和博大的國學成了LV般的時髦奢侈品。
社會上這些各種形式的國學授課的手段、目的,所反映出來的過度功利化、商業化和市場化行為,讓我們不禁質疑,這是熱衷“國學熱”還是“斂財熱”?而一些人利用社會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打著國學旗號行騙斂財的惡行層出不窮。
國學,作為一種歷史、一種傳統、一種文化、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所蘊藏的經驗、智慧和啟示,一種純粹精神,穿越歷史和時間一直伸展到現在,對現在產生著影響和作用,我們用它來化解心靈的危機,解釋當下的生存困境,救贖迷惘的靈魂,拯救萎縮的生命,這就是國學的文化和精神價值。所以,現在的“國學熱”拉近了傳統和我們的距離,又促使國學文化煥發著新的生命活力。但是,我們現在在對待國學的急功近利的態度中,卻忘卻了國學的這些文化的目的、精神的任務,忘記了國學的教育、學習和傳承的意義,相反卻是看上了國學的商業價值、市場資源。國學、國學教育,成了某些人獲取功利的技術手段,徹底淪為牟利賺錢的一種工具,“國學”文化傳播完全變了“味”兒……
這種功利化、銅臭味十足的“國學”教育,一是有害于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的培養,二是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是很難對自己的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的。如果我們不再深愛、敬重和敬畏自己的傳統、文化,再偉大的文化不是也要名存實亡嗎?
這絕非虛談,在如今表面“紅火”“熱鬧”的國學文化熱背后,卻是令人憂慮的文化情形:我們作為國學教育基礎的母語教育水平仍很低,我們卻幾乎失去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書法藝術……
當國學成為“斂財”的工具,以文化謀利,我們失去的不只是歷史、傳統、文化的競爭力,失去的恐怕還有我們民族的精神核心和民族的自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