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畫里難見兒童 誰之過?
原標題:兒童畫里難見兒童,誰之過?
首屆全國少兒美術作品展日前在京落幕,781件出自幼兒至初中年齡段孩子的作品分別在時代美術館和恭王府博物館展出。正當普通觀眾為孩子們的作品感嘆贊賞,暗暗期待自家孩子也能畫成這般之時,不少關心兒童成長的專家卻發現了問題:雖然作品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但卻逃不出幾種熟悉的圖式,高度的似曾相識在幼兒和小學年齡段參展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種重復并非是畫面一模一樣,而是孩子們都在模仿以往被認為優秀的兒童畫、或者成人認可的圖畫來“創作”。小小的人兒已經開始走“套路”,讓人看不到兒童真正的所思所想。
是兒童想象力不夠嗎?科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想象力遠比成人天馬行空,兒童美術的表達也本應遠遠多于成人的表達。有的孩子會把一根大青蘿卜當作巨人的鼻子,自己出手在巨人鼻梁上添一副眼鏡;有的孩子會告訴你她筆下看起來怪怪的湖,是時間輪回之湖,跳入熱水環流就回到過去,跳入冷水環流就游向未來。但這樣豐富的想象力,在被冠以國字頭的少兒美術作品展中卻為何難得一見呢?
來自畫展的統計信息顯示,絕大多數孩子來自非藝術家庭,家中并無藝術行業從業者。孩子們藝術之路的引導者,正是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藝術培訓班。一些對兒童藝術想象力發展規律缺乏深入研究的培訓者,正在成為扼殺孩子想象力的“殺手”。蝴蝶的外形像是“3”、外星人的坐騎是盤子形狀的、要體現童真就得把畫面畫得色彩斑斕密密麻麻……這些約定俗成的圖式,在許多孩子還沒上小學的時候就被固化在他們的腦海中, 透視原理、素描這種最好在初中以后才接觸的知識和技法,早早出現在孩子們的畫筆下。
兒童的藝術思維發展猶如地球生命體的進化一樣,從無意義涂鴉走向有序涂鴉、定向涂鴉、命名涂鴉,需要一個漫長過程。急于求成、過早干涉、刻意引導,甚至為了參加比賽越俎代庖,直接導致在許多兒童畫里看不到真的兒童,甚至還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大笑話。有位三年級的孩子在培訓班里畫的畫被心理醫生看到,醫生認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大問題。當憂心忡忡的媽媽帶著孩子和畫作四處咨詢后才發現,原來孩子畫出來的畫,是培訓班以各種模式和套路教出來的大拼盤,畫出來的并非是孩子自己的所思所想。
藝術是什么?有人說藝術的本質就是自我炫耀,發自內心想要分享自己的感受。從這個角度說,兒童畫是無法被教的。那是孩子們炫耀自我,分享心思的獨特“日記”。若這些“日記”過早參考模式化的范文寫出來,還有真的美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