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高質量發展新命題 開創滬市上市公司新氣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資本市場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助力所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資本市場“深改12條”中,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當作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命題。
如何在踐行高質量發展上破題?如何讓上市公司在通往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
今年9月下旬,上交所啟動“滬市公司質量行”,用腳踏實地探尋高質量發展之路、靠用眼用心發現公司價值、以真誠交流凝聚各方共識,緊盯“關鍵少數”、細問中介機構、亮出監管服務“組合拳”……一趟趟深入公司、貼近市場的“質量行”,得到沉甸甸的收獲。
上交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未來上交所的公司監管工作將以“大力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為主線,重點做好“三個突出”:突出關鍵少數,以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董監高為監管的主要著力點;突出中介機構,壓實責任,真正發揮其助力資本市場建設的媒介作用;突出制度改革創新,扎實推進退市、減持、再融資、公司治理等制度建設,努力打造滬市主板新氣象。
打造滬市主板新形象
29年,風雨路上砥礪前行。如今,滬市主板市場又將以何種姿態踏上新征程?
或許,這次“滬市公司質量行”已透露了答案:打造高質量的滬市主板新形象。
回首來時,從“老八股”起步,總市值不足30億元;如今,滬市主板已擁有1499家上市公司(不含科創板),總市值接近33.2萬億元。滬市主板公司群體不斷壯大的歷史,正是新中國改革開放浪潮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滬市主板公司整體已烙上了底盤穩、韌性足、質地優的深深印記,成為國民經濟的基本盤、優等生和主力軍。
今年前三季度,上證50所代表的大型龍頭上市企業,實現總營業收入14.7萬億元,凈利潤1.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11%,占滬市整體營收的55%,凈利潤的71%。市值百億元以上的480多家公司,總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速均達到10%,體現了大盤藍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內在價值。
其中,一批持續開拓市場、深耕主業的大型優質公司脫穎而出,它們也因此成為此次“滬市公司質量行”活動“尋寶圖”中的一個個“寶藏”。上證報也深度參與,在這場旅程中,記錄了一幕幕精彩蝶變的故事:昔日的“青島海爾”,用發展、改革、創新變身“海爾智家”,書寫著白電巨頭再起航的傳奇;寶鋼股份不僅告訴投資者“鋼鐵是怎么煉成的”,更用高質量發展理念點亮了鋼鐵制造的“智慧之光”;續寫傳奇的廣汽集團,已駕駛新能源汽車進入高速車道;創新藥企龍頭恒瑞醫藥,靠“創新+國際化”培養出高增長的基因;正泰電器則用“加減法”求解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隨著“滬市公司質量行”臨近尾聲,10家滬市主板標桿企業以各自的實踐,深刻詮釋著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理念,探尋適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新方法。在《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引領下,站在新起點上的上交所,也將以高質量的主板新形象,穩步踏上新征程。
打出監管+服務“組合拳”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說:“沒有好公司就沒有好市場。”同樣,沒有好的掌舵人,上市公司就會在資本市場的大海中迷失航線。
《行動計劃》特別關注到“關鍵少數”這一群體,并對其功能作用提出具體要求。“滬市公司質量行”活動,在瞄準上市公司的同時,也將眼光投向“關鍵少數”群體,抓住核心,前移端口,打出監管+服務的“組合拳”。
《行動計劃》提出,督促“關鍵少數”勤勉盡責,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推動完善股權激勵稅收制度及配套安排,提升激勵實效;開展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自查專項行動,強化資金、印章、財務等方面的管控,加大個人責任追究,強化民事賠償,以激勵和約束督促“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
同樣,作為“滬市公司質量行”的重要一環,上交所以“實控人”這一“關鍵少數”為重要抓手,實現監管端口前移,有針對性地舉行了兩場上市公司實控人專場培訓,旨在通過幫助上市公司實控人提升合規意識,明確底線意識,為上市公司專注主營提高質量把好方向、打牢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實控人歸位盡責、誠實守信,上交所加強監管,通過外部約束為保障上市公司利益筑起一道防線。例如,臨近年末,上市公司的各種“保殼”行為、突擊交易亂象有所抬頭。特別是以現金購買關聯方資產的突擊交易行為,涉嫌變相向關聯方輸送利益,通常都是為實控人“雪中送炭”。針對上述實控人的不當行為,上交所形成了一套快速反應、從嚴監管的有效機制,按照及早防范、快速反應、從嚴懲治的總體思路,及時開展相關監管工作。
事實上,“關鍵少數”并不局限于實際控制人。據記者了解,后續上交所還將面向上市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等“關鍵少數”,繼續組織兩期信息披露合規專項培訓,通過“告知在先、警示在前、以培訓促監管、凝聚雙方共識”的方式,進一步推動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良好市場氛圍。
監管在強化,服務也在升級。近期監管動向也折射出上交所監管服務工作的新變化。可以看到,上交所在幫助上市公司提高質量的方式方法上更趨多樣化和個性化,更貼近市場,聆聽公司及股東的合理訴求。例如,上交所前期陸續舉辦了多起股票質押專項培訓,為化解民營企業質押風險搭平臺、想辦法。同時,上交所也與地方政府等積極溝通協作,有針對性地服務和助力地方上市企業的發展。
共筑高質量發展之路
眾人拾柴火焰高。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上市公司、“關鍵少數”、監管者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以券商為代表的各市場參與主體的歸位盡責和大力推動。
在“滬市公司質量行”期間,上交所圍繞“加強信息披露監管協作”主題,與10家滬市上市券商召開座談會,各方圍繞“如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等相關議題,深入分析、共同探討、群策群力。
記者了解到,上交所與有關券商已就信息披露監管協作的有關事項進行深度討論,后續或將建立包括常態聯系機制、行業監管協作機制、信息交流溝通機制、投資者說明會機制、信息披露質量反饋機制和市場宣傳引導機制等方面的具體措施。雙方將在依法依規,保證執業中立和信息保密的情況下,對一些市場高度關注的問題或政策等進行深入交流,以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向共同推動促進上市公司提質。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市場化建設需要凝聚多方共識,監管層、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市場各方主體,因出于各自立場的不同而在認識上存有差異,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當前的市場化建設。上交所希望通過行業座談會等多元化的溝通形式,讓當前的監管理念得到充分理解,同時,通過自身做好表率,將正能量不斷傳遞給市場。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風險暴露產生的影響巨大,因此,上市公司也要以身作則,做好排頭兵,在營造良好的市場預期和市場環境上,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