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就關注牙齒美白
“羋加”是誰?“楚王媵隨仲羋加”7個字,又怎樣解開了困擾考古界40余年的謎題?
湖北考古所副研究員郭長江介紹,隨州棗樹林墓地作為“考古中國”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項目,湖北省考古所于2018年3月開始對其展開主動性勘探發掘。日前,已發掘墓葬86座、馬坑3座、車坑3座,出土青銅器千余件,發現并確認曾侯寶及隨仲羋加、曾公求及曾夫人漁兩對曾國國君級別的夫婦合葬墓。
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的發掘曾引發一個令考古界和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今隨州之地(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隨國),為何頻頻出土曾國文物?曾、隨是一國還是兩國?著名史學家李學勤主張“曾隨一家”、一國二名,但也僅是猜想。隨著曾侯夫人羋加墓的發掘,這一謎團已揭開。
郭長江指出,羋加墓出土的銅缶上的一句銘文提供了關鍵信息——“楚王媵隨仲羋加”(大意為楚王嫁女入隨的陪嫁),表明這件銅缶是楚王嫁女入隨的嫁妝。“羋加”是曾侯夫人,銘文上又稱曾為“隨”,說明曾隨一家,基本解決學術界爭論的“曾隨之謎”。“羋加墓是春秋時期湖北曾國考古中唯一出土編鐘的夫人墓,不僅可見夫人威儀及權勢,其禮樂器銘文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羋加墓里諸多器物上的銘文表明,曾侯寶死后,羋加曾直接統治曾國,她以“小子”自稱,儼然成了女諸侯。
此外,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中有“帥禹之堵”“行相曾邦,以長辝夏”的銘文,這一處關于“禹”“夏”銘文的發現,說明當時的周人已經比較普遍地認同關于夏、大禹的歷史,這為研究曾國地望、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提供了新材料。
棗樹林墓地的發掘也充分展現了當下考古的新技術和理念,郭長江介紹,發掘工作秉承多學科合作的思路,與各高校及研究機構開展合作,比如與北京大學合作出土銅器的保護、與復旦大學合作DNA檢測、與山東大學合作進行實驗室考古的微型發掘、與西北大學合作體質人類學等研究。航拍、測繪、3D掃描等新科學技術,也得到全面應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