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中的一些做法不妨延續下去
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快遞小哥成了城市中最忙碌的群體之一。不過與往常不同的是,他們不再送貨上門,而是等在小區門口的取貨點。這種“新常態”,倒是給了我們一些新啟示。
宅家期間,人們對快遞物流的依賴有增無減。而快遞小哥流動性較高,如何兼顧快遞的安全與便捷,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對此,早在2月初,本市就發布了疫情流行期間快遞和送餐人員防控指南。從具體實踐來看,除了最末端的送貨方式之變,用工單位做好員工健康監測,物流轉運中心定期消毒,小區嚴查出入證明,取貨點定時進行消殺……一整套問題導向的方案,最大限度確保了配送安全,也維護了小區的秩序井然。
從長遠來看,這次疫情其實提供了重塑快遞配送規則的契機。事實上,對于小區快遞配送方式的討論由來已久,只是不同群體難以達成共識。有人圖便捷,需要送貨上門;有人白天不在家中,傾向設點自提;還有人出于安全考慮,對小區和單元門禁長期形同虛設意見很大……眾口難調之下,難有人牽頭管理,于是快遞某種程度上也就處于自由散漫、隨意穿行的狀態。而由于此番疫情的倒逼,以衛生安全為第一標準,迫使快遞管理辦法升級。也許各地各小區采取的最終方案有所差別,但無不更加安全規范,小區門口設取貨點,也推動了“無接觸”等智能送件取件設施加速鋪開。那么,這套方案能否延伸到平常時候?做到更安全、更衛生、更規范?
放眼看去,因科學防疫帶來的改變還有不少。有的是家庭衛生習慣的提升,比如出門戴口罩,進門先洗手,家里勤通風,布菜用公筷等。還有的是工作安排的優化,比如盡量減少聚集,各大單位提倡少開會、開短會,辦理事項以數據跑路取代人員跑腿等。細觀上述種種,許多都是倡導已久,但始終未果之事。借由防疫,全社會對衛生安全的重視空前高漲,超強共識之下,舊慣性得以打破,新做法得以形成。
疫情“逼”出來的改變,讓我們真切看到:許多好做法,“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猶記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后,不少單位的盥洗室添置了香皂和洗手液,并延續至今。如今抗疫一月有余,一些好做法也在形成新的習慣。如果能堅持下去、推而廣之,未嘗不是我們從抗疫中獲得的一種特殊補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