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信從容的心態成就更好的中國
艱苦卓絕的“全民戰爭”,好似一堂全民參與的思想政治課,解碼著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制度優勢,淬煉著我們這個古老國度的文化品格,強化著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和底氣。奮斗之路道阻且長,自信自強,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繼續堅定走向未來的動力源。
近日,在《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張維為教授在綜合對比本次疫情大考中的中西答卷后,論述了抗疫之戰對國人的另一重精神價值——認清了“西方的月亮并不更圓”,并對我們自己的制度、文化以及價值觀更加篤信。這種精神上的變化與進步,“像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堅定著一個大國的行進步伐。
疫情初定、洪水又來,今年中國的前行之路極不平坦,但艱難險阻沒有把我們壓垮,防疫成效顯著,防汛有序推進,經濟社會穩步重啟、加速向前。有外媒驚嘆,一場疫情讓很多國家焦頭爛額、泥足深陷,中國為什么能率先闖過“疫考”,又有力應對“汛考”加試?這背后是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的領導力,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組織力,是一竿子插到底的執行力……舉國同心協力攻堅克難,生命第一分秒必爭,這樣的行動姿態讓民眾信任、心安,進而才有了“眾人拾柴”“一呼百應”的支持與配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艱苦卓絕的“全民戰爭”,好似一堂全民參與的思想政治課,解碼著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制度優勢,淬煉著我們這個古老國度的文化品格,強化著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和底氣。
“人民至上”是共和國始終如一的價值底色。揆諸世界,將“為民”列入施政綱領的國家不在少數。但行勝于言,這次疫情中,不少動輒將人權掛在嘴邊者不僅對疫情輕忽以對、放水流舟,更借機攻訐扯皮、甩鍋卸責。相較于一些國家將人民生命放到冷冰冰的經濟天平上測度,中國答卷的主題始終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70多年一路走來,無論是災害面前“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牽掛人民安危冷暖,順應人民更高期待,這個國家前行的每一步,都濃縮著“為了人民”的信念與追求。
作為中國國家治理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用行動支撐起了“為人民服務”的承諾。今天,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超過九千萬名,遍布中國社會整個毛細血管,也是各行各業的先鋒力量。時代場景幾經轉換,但中國共產黨人與全國人民一道為徹底改變中華民族命運而奮斗的目標沒有變,關鍵時刻、危急關頭,“共產黨員先上”的責任與擔當沒有變。黨員身份,意味著更多義務、更多付出,這是社會的共同認知。戰疫一線、抗洪一線,共產黨員永遠是“逆行者”的中堅,對此,中國老百姓心里有桿秤。
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集體主義”植根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漫長的歲月中,無數天災戰禍、興衰危亡,塑造了我們風雨同舟的“共同體”情感,塑造了我們強調集體利益、強調個體責任的價值觀念。這也是為什么戰疫期間,“一個國土面積接近整個歐洲、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國,能夠迅速形成‘集體意愿’”。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舍小家為大家、舍小我顧大局,這份強大的民族聚合力,讓中國人面對艱險總能一往無前,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
“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種自信不僅僅來自于經濟增長,更來自于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價值。風雨之中,完成對黨、對國家以及對民族的再認識,提升的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助力的是國民心態的成長成熟。環顧當下,外部環境嘈雜紛擾,面向未來,奮斗之路道阻且長。我們尤須堅定信心、保持定力,以正確的標尺審視自己,涵養起真正的大國國民心態。同時也要更加清晰明確堅定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勝戰之道,心勝為上。”自信自強,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繼續堅定走向未來的動力源。“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國”,前路漫漫,所有國民激發起昂揚精神,保持我和我的祖國的血肉聯系,自信從容,戒驕戒躁,就一定會在奮斗征程中成就更好的中國。
- 標簽: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