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新媒體成為偽醫學傳播平臺
健康,是每個人關注的話題。人人都希望身邊有一位醫生朋友,可以聊聊如何養生,推薦一些保健藥品,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的走紅,網絡上出現不少“網紅”醫生,他們用十分接地氣的語言迅速拉近了大眾與醫學的距離,運用新媒體多樣化的傳播方式為患者普及醫學知識。
然而,由于一些新媒體平臺缺乏監管,滋生了醫藥領域的亂象。譬如,前不久某短視頻平臺大肆推廣的某“神藥”實為消毒產品,后被證實并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生產批準;還有流傳一時的視力訓練動態圖片,聲稱可以緩解眼疲勞,滋潤眼球,最終被眼科專家辟謠……網絡平臺的特殊屬性很容易成為偽科學傳播的重災區,在網絡平臺上假借醫生名義傳播偽科學內容,甚至售賣一些沒有經過藥監部門許可的“神藥”,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人們的健康權益,而且破壞了互聯網的誠信氛圍。
假醫、假藥、偽醫學之所以能在網絡上大行其道,究其原因,還是人們缺少醫學方面的可靠信息源。在一些大眾媒體上,人們很難看到權威的醫學科普,這就讓那些虛假醫藥知識和民間偏方的傳播有了可乘之機。事實上,互聯網+醫學大有文章可做,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也為各年齡段的人群接收醫學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最關心如何正確預防新冠病毒的傳播。很多醫生會選擇在短視頻平臺上錄制并發布正確的醫學知識和科普疫情,如何正確佩戴口罩?如何選擇口罩種類?外出后如何對自身及衣物消毒?等等。這些防疫小常識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既通俗易懂又深入人心,及時緩解了大家的焦慮情緒。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醫護人員通過短視頻平臺傳播醫學知識,也是一把雙刃劍。
首先,醫學是事關人類生命安全的事業,具有很高的從業門檻。而短視頻無門檻,任何人都可以錄制并上傳到短視頻平臺,一些醫生、護士選擇在短視頻平臺上傳播醫學知識,創新的方法值得肯定。但是,醫護人員自身應具有較強責任感,積極傳播正確的醫學知識,謹慎選擇發布內容,絕不能為了某種利益夸大病情,或者用煽動性語言誘導病人看病、手術、購買藥品,更不要透支大眾對行業的信任。
其次,平臺也要建立嚴格全面的監管制度,嚴格審核視頻內容,及時刪除虛假內容。網絡雖然拉近了醫患距離,但也往往潛藏著很多危險,尤其是傳播那些虛假醫藥知識、民間偏方更是危害無窮。醫療知識、健康知識影響的是人的生命安全,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一方面不允許沒有從業資格的人士隨便發布此類信息,另一方面也要規范轉發行為。無論是發布平臺還是搜索平臺,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應該承擔起明辨真偽、激濁揚清的社會責任,不給虛假信息、失信行為提供舞臺。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增加自身辨別信息準確性的能力,看文章別被“標題黨”牽著走,遇到所謂“神藥”“妙方”不妨多方求證,避免盲從盲信和上當受騙。為了不讓那些假醫生、假專家得逞,權威主流媒體有必要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和醫學知識水平。
- 標簽:北京一區生日快樂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