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連豐”讓農業高質量發展根基更穩固
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產需仍將保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面對新情況新形勢,不斷優化儲備品種結構布局,創新強化糧食執法監管,加強糧食市場和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推動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轉變,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有條件、有能力應對風險挑戰,切實解決好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固,14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糧食生產“十七連豐”,不僅彰顯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底色更濃、成色更足,也表明我國農業發展擺脫了底子薄、積累少、“靠天吃飯”的局面,站上了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新起點。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依據農業生產情況的新變化,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確立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安全新目標,持續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支持力度,推動我國糧食產能穩定、庫存充裕、供給充足、市場穩定、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今年經歷疫情嚴峻考驗,面臨多重挑戰,我國糧食再獲豐收,牢牢穩住了農業基本盤,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克服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奇跡”,創造中國糧食和農業生產奇跡的,正是中國農業科技的快速進步。從“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發展成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從“人扛牛拉”傳統生產方式,提升為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生產方式,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從“大水、大肥、大藥”的粗放生產方式,轉變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方式,我國農業走上了綠色發展的新征程。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促進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十七連豐”源于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堅實支撐,走科技創新之路成為我國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不二選擇。
研究表明,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具有顯著的產出乘數效應,農業增加值每增加1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3.4個單位。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端牢中國飯碗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如全面取消農業稅,提高農產品價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創業,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等政策,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實現糧食連年豐收提供了堅實支撐。
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產需仍將保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面對新情況新形勢,不斷優化儲備品種結構布局,創新強化糧食執法監管,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加強糧食市場和物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推動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轉變,確保國家儲備糧數量實、質量好、調得動、用得上,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有條件、有能力應對風險挑戰,切實解決好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 標簽:影視熱播網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