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無“碼”也能衡量社會溫度
在疫情防控期間,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健康碼”既便利了人口流動,也為追蹤密切接觸者提供了精準依據。數據顯示,中國累計近9億人申領了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出的“防疫健康碼”,使用總次數超過400億人次。
在防疫要求下,“健康碼”不可或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健康碼”,特別是老年人往往遭遇沒有“健康碼”的各種尷尬。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但是,目前有4.16億人非網民,不同年齡組之間的數字鴻溝依然不容忽視。其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群體占46%,老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僅24.6%,遠低于其他年齡組。
由于無法上網,高達1.9億人的老年群體遭遇諸多生活不便。CNNIC調查顯示,在不上網帶來的生活不便中,排在首位的是“沒有‘健康碼’,無法進出一些公共場所”,占比27.2%。據報道,因為無法使用智能手機和展示“健康碼”,一些老年人在乘車出行或購物時被拒之門外。無“碼”寸步難行,不僅令本就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孤立無援,而且在眾目睽睽之下飽受心理煎熬。因此,破解老年人的無“碼”出行難題,就成為衡量技術向善和社會溫度的重要標尺。
2020年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完善“健康碼”管理,推進“健康碼”與身份證等證件互相關聯,逐步實現“刷卡”或“刷臉”通行,盡最大可能便利老年人通行。今年1月29日,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交通運輸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確保老年人無“健康碼”也能通行,切實做好老年人便捷出行服務保障。
為了破解老年人無“健康碼”就不能通行的難題,各地政府和互聯網企業都在發力。一種解決方案是通過培訓教會老年人使用“健康碼”,并開發適老版本的手機應用程序。但是,CNNIC調查顯示,在非網民不上網的原因中,排在首位的依然是不懂電腦或網絡,占比51.5%。因此,加速老年人“觸網”并使用“健康碼”,在短期內難以全面實現。
另一種解決方案是新增“家庭健康碼”,家屬代為申領,老年人持打印的“離線健康碼”核驗通行。但是,這種方式額外增加了用戶成本,“健康碼”的時效性不長,且不利于無紙化通行。還有一些地區的車站專門設置無“健康碼”通道,提供人工核驗服務,但是排隊時間長、效率低和人群聚集風險等不容忽視。
值得注意的一種新型解決方案,是最近廣東省的一項創新。1月28日是2021年春運首日,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推出“健康防疫核驗系統”,老年人刷身份證就可以進行出入登記和核驗“粵康碼”,這為破解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提供了“廣東樣本”。這一新功能將身份證同“健康碼”關聯,用戶無需手機掃碼就可“秒級”響應,實現人、證、碼“三合一”查驗,使老年人的身份核驗更貼心、便捷和安全。據報道,該系統已在車站、醫院、商場等老年人高頻使用的事項和場景中推廣,并有望在全國推行。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人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而數字化轉型則有助于我們轉危為“機”。但是,數字化轉型不是人圍著技術轉,而是技術圍著人來轉。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并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數字政府建設理念相背離。特別是不能讓老年人圍著技術轉,老年人也不應被加速推進的數字化轉型“甩出去”,而應成為重點服務的優先對象。我們期待更多地區可以開發和采用更加人性化的防疫技術和用戶界面,既確保老年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又使疫情防控措施不打折扣。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標簽:嘉州網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