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憂不斷 百威英博上市失利
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一博 實習記者 馮若男)7月13日,全球最大啤酒公司百威英博發表聲明表示,已決定不再推進其旗下子公司百威亞太子公司在中國香港的IPO計劃。據悉,百威英博此舉原因在于現行市場情況等因素,同時公司將評估各種提高股東價值的選項,優化業務和驅動長期增長,并嚴守財務紀律。在距離百威亞太招股一周后,沸沸揚揚的最大IPO在港上市之戰,終于暫告一段落。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市場調查發現,在最大IPO停擺的背后,百威面臨著資金缺口嚴重、高端啤酒格局突變及市場份額縮減等問題,使其不得不負重前行。截至發稿,就推遲百威亞太赴港上市一事,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與百威取得聯系,但未得到回復。
縱觀近幾年的收購市場,百威以數量取勝,而在眾多收購中,2016年百威英博斥資6791億元收購SAB米勒,從而壟斷了全球1/3的啤酒市場。此外,百威還在國外市場先后收購了澳洲網上零售商、韓國精釀酒廠、藍妹啤酒等;在中國市場,百威與哈爾濱牽手后,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使其嘗到甜頭,并陸續收購了哈啤、雪津、雙鹿、金陵、三泰、牡丹江等國產啤酒品牌。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資產負債表列有商譽132億美元,占總資產的51%,其無形資產為44億美元,占總資產17%。
接連不斷的巨資并購,使得百威英博元氣大傷,債務攀升。過度消費的“收購狂”掣襟露肘,不得不放慢腳步,尋找新的途徑彌補“缺錢”的現狀。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如今,歐美市場較為疲軟,增長較弱,而亞洲整個新興市場呈現較強的增長態勢,因此百威拆分了亞太部分業務在亞洲上市。百威收購SAB米勒后,現金流相對緊缺,短時間內彌補資金吃緊的問題很困難,所以百威將優質的亞太版塊拆分進行單獨上市,可以受到資本端的追捧以及青睞,從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資金問題。從微觀的角度,拆分后的股價、資金及利潤都有很好的支撐,在亞洲市場消費升級的紅利中,百威的調性和產品結構能夠很好地匹配整個亞洲板塊的消費升級需求。”
啤酒營銷專家方剛表示:“百威非?粗貋喼奘袌,其中亞洲市場占全球市場的35%左右。百威英博拆分百威亞太使其在港交所上市,看中的就是中國市場份額較大。通過拓展中國市場,百威亞太可獲得更多收入,以彌補母公司的資金缺口。”
作為國內中高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威長期以來根植國內中高端啤酒市場。招股說明書顯示,2018年,百威英博在全球實現總營業收入546.2億美元,凈利潤43.68億美元。其中,百威亞太2017年和2018年啤酒銷量分別為101.99億公升和104.27億公升,在中國、澳大利亞和韓國市場,銷售額均是第一,并分別取得營業收入77.9億美元及84.59億美元,凈利潤10.77億美元及14.09億美元。其中,2018年凈利潤同比上升30.5%,經營利潤19.66億美元,為母公司貢獻了71.67%的經營利潤。按銷量計,2018年,百威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為16.4%,排名僅次于華潤雪花和青島啤酒。在大力拓展銷售渠道的同時,百威還著重深耕高端產品,其份額達到46.6%。
作為百威啤酒的競品,同為“夜場”起家的喜力單槍匹馬征戰中國市場,但效果卻差強人意。2018年8月,華潤啤酒以243.5億港元收購喜力啤酒中國區業務。喜力接到華潤的“橄欖枝”后,整個國內啤酒高端市場格局發生震顫,呈現出燕京、青島、華潤、百威“四足鼎立”的格局。在渠道上加碼的喜力對百威來說,成為了更加強勁的對手。
有業內人士指出,長期以來百威占據著高端啤酒市場,同為高端產品出眾的喜力卻因其渠道問題無法與百威抗衡。此舉對于整個啤酒行業而言,意味著高端格局的變化;對于百威而言,無疑帶來了較大的威脅。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