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生活垃圾1300多噸,佛山中心城區離垃圾分類還有多遠?
佛山禪城居民潘宇恒,家里每天平均產生兩袋垃圾,一袋廚余垃圾,一袋其他垃圾。分開兩個袋子裝,最終投到樓道里同一個垃圾桶里。
從事家具制造的劉強,每天主要的垃圾是煙頭和礦泉水瓶,會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分別投放到兩個桶中。
大學生莫秋雅,一般的生活垃圾是紙巾、飲料瓶等,遇到有分類的垃圾桶時會主動分類投放,僅有一個垃圾桶時只好扔在一起。
連日來,省內的廣州、東莞等市先后宣布將啟動垃圾分類計劃。作為佛山中心城區的禪城,也于今年4月提出各鎮街各選取1村1小區建設垃圾分類示范區的計劃,并首批投用了4個餐廚垃圾處理站,在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方面再進一步。
記者獲悉,禪城區相關部門曾擬定了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目前尚未得到批復。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禪城如果實施垃圾分類,還需破解居民意識不足、設備設施不到位、缺乏激勵機制等問題。
垃圾年均增長8%
2021年前生活垃圾焚燒填埋處理量卻須“0增長”
禪城區常住人口123萬人,來自禪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的數據顯示,僅2018年禪城區就清理水面及沿岸垃圾約1800噸,清運生活垃圾47.72萬噸。也就是說,禪城區平均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300多噸,人均每日產生1公斤多生活垃圾。據測算,垃圾還在以年平均增長8%的速度增加。與此同時,垃圾填埋場地不僅有限,還在減少。
根據佛山市2018年制定的《佛山市城鄉生活垃圾分流分類減量工作方案》,在2020年底前,佛山市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且該方案對佛山五區自2018年至2020年每一年的生活垃圾焚燒填埋處理量增長額設置上限。其中,禪城區2019年生活垃圾焚燒填埋處理量增長需控制在2%。到2020年,這個指標降低為0%。禪城區是佛山五區中唯一一個要在2021年前需實現生活垃圾焚燒填埋處理量“0增長”的區。
面對逐年增長的生活垃圾總量,和2020年“0%”的焚燒填埋處理量增幅,禪城區的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迫在眉睫。
據了解,目前,禪城區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為“戶收集、村集中、區轉運、市處理”。經上門或定點收集后,全部生活垃圾經由垃圾收集站密閉式運輸至南莊固廢流轉中心垃圾中轉站壓縮,再全密閉化運往市內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
與許多中心城區類似,禪城區生活垃圾構成中,餐廚垃圾占到一半左右。如果不對其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餐廚垃圾與其他如紙、塑料、金屬等可回收物混合會導致相互污染,最終全都無法繼續回收利用,只能填埋或焚燒,加重了環境和健康風險。有專業人士指出,填埋可能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排放出強溫室氣體甲烷和其他惡臭氣體。
而一篇題為《大力推進佛山市禪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思路和建議》的論文顯示,禪城區的垃圾中,至少有13%以上是可以回收的。“主要是各種飲料瓶、廢紙皮、玻璃瓶、鐵皮盒之類的,每天大概五分之一左右都是這些可以回收的垃圾。”禪城區恒福新城小區負責收運垃圾的趙大姐說,“這個小區租房子的少,我負責的另外一個小區由于很多出租戶,可回收的垃圾更多,各種瓶子和快遞包裝盒特別多。”
十幾年前就已試點垃圾分類
幾次探索均難以持續
禪城的垃圾分類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早在2002年11月,佛山市環衛處就已在玫瑰園等三個小區首次進行了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當時的做法是,環衛處聯合物業小區管理處、居委會一起推動,首先對工作人員進行學習培訓,熟悉分類知識和具體做法,同時在試點前一個月普遍對居民進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還向參加試點的1943戶居民派發22萬個黃綠兩色垃圾袋和5000個分類垃圾桶。并在祖廟等繁華路段和試點小區安裝30余個不銹鋼分類箱,建立了熱線電話,這些措施取得了垃圾減量4%的效果。但4個月后,由于缺乏持續的資金支持、相當一些居民分類意識差等原因,試點即告結束。
這之后的2007年6月,佛山市啟動了全市性的垃圾分類收集工作,政府投資分類收集設施,在13所學校開展試點,向社會擴散影響。這項推廣后來漸漸少被提及。
2011年,佛山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施方案出臺。
緊接著,2012年,張槎街道創新性地做起垃圾減量試驗,對生活固廢和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曾引起全國關注并被業界稱道。當時,主推該項工作的企業負責人介紹,居民響應垃圾回收,便可以兌換“垃圾分類賬戶”里的積分和現金。在居民的支持下,垃圾從源頭上可得到分類,固廢垃圾會被回收利用,而餐廚垃圾則進行油、水、有機物的分離,提取出的油脂可以作為化工原料,賣給有資質的加工企業。而過濾出的有機物,在“生活垃圾智能化處理站”里經過6個小時的生物菌發酵,變成一種有機初肥用來飼養蚯蚓,蚯蚓可以作為蛋白飼料供應城市周邊養殖戶,其糞便則可以用來種植有機蔬菜。當時經過4個月的運作,設立的3個示范點已經實現接近70%的減量。2012年5月底,張槎新型城市垃圾管理體系建設論壇召開,30多位國內外環保專家及NGO組織負責人到場。當時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浙江)院長杜歡政表示:“張槎街道探索垃圾處理,干了大城市想干但是一下子還干不成的事情。”2013年后,這一探索也從公眾視野中淡出。
2013年,佛山“五個五”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完成。同年,某金屬物資回收公司在某園區設置再生資源綠色回收亭,也在一年后悄然廢棄。
2015年,禪城區所有中小學校共98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提出爭取用3年時間實現學校的垃圾分類投放、分類處置率均達到100%。根據計劃,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校園,由區城市綜合管理局一次性配置分類垃圾桶到各學校,并由學校配發到各班,日后分類垃圾桶的維護、更新由學校負責。記者從幾所學校了解到,目前校園的垃圾分類仍在進行中,不過只簡單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幾類。
要想實現垃圾分類
還需突破居民參與度不高等幾道坎
“垃圾分類很麻煩的,一堆垃圾給我,我怎么分?外面的桶子放在那里,平時我們都是一大包丟出去啦。對我們來說麻煩得很,首先你們吃的東西,分開來放才好一點,全部都丟的亂七八糟,我們也難搞呀。”人民路環衛工人郭阿姨說。
居民分類意識不足,參與熱情不高,是很多城市推行垃圾分類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妨分析一下上述禪城曾試點的兩個典型案例,其一是玫瑰園等三個小區試點垃圾分類收集的案例。該試點起初宣傳效果良好,推行順利,卻在實施4個月后宣告結束。原因之一就是當時政府沒有就試點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提出預設解決方案,相當多的居民分類意識差,混裝垃圾,保潔員多次勸說也無效。此外,據了解,當時的經費投入也缺乏持續支持,環衛處從運作經費中投入40萬元,而其運作經費沒有撥款,只能自籌。使得后續的宣傳和設施更換都難以為繼。因此,出現前期聲勢浩大,后期力度不足的情況。
與玫瑰園等三個小區的試點類似,張槎的垃圾減量試驗持續時間也很短暫,一年即停止。當時,環衛科技網的報道分析:“政企角色錯位、企業缺乏有效盈利模式、居民嫌麻煩懶得參與,是試驗戛然而止的三個理由。”有媒體報道,禪城區環城局張槎分局時任負責人曾表示,一年試點期間做了不少思考,要從試點工作中總結經驗,認清民眾、企業、政府、NGO組織和媒體在垃圾分類這項系統工程中的各自角色定位。政府應該作為一個主導者,從宏觀上把握整個系統工程,在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制定上,不僅要對參與垃圾分類的企業和NGO組織進行扶持,還應該出臺相關的獎罰措施,引導市民培養起垃圾分類的習慣。
“垃圾分類應該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這樣才能既有約束力,又有正面激勵。”禪城區一行政村有關負責人說。
不過,佛山居民的環保意識和市民素質也在不斷提高。“放了兩個垃圾桶的,自覺分類扔垃圾的人還是很多的,我去收的時候看得出來,基本上飲料瓶都在可回收的桶里。現在佛山人的素質都高了很多,不像以前,一到晚上滿大街都是吃宵夜扔的竹簽和一次性餐盒,很難收。這幾年創文基本上都沒有了。”負責兆祥路垃圾清理的工人劉師傅說。
“我覺得垃圾分類挺好的,一定要進行分類,廢物回收可以再利用,對于城市污染治理也有很大的幫助。佛山有這些垃圾分類標識的垃圾桶,我就看到可回收就放到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像是飲料瓶和塑料袋我會丟到可回收垃圾桶里,不然它沒有辦法降解,對環境污染很大。”劉強說。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李曉玲 攝影 戴嘉信 實習生 蘭杰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