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媒體入局“聲音市場”,南都交出1年10億播放成績單
2019年,隨著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不斷推進,媒體融合正式步入下半場,媒體融合也從最初的理念探討,到如今步入行業實操的階段,不少新業態、新模式、新案例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如何真正融入到移動互聯網中?如何圍繞移動互聯網用戶進行內容生產、渠道分發、產品設計?如何重構傳播邏輯進而推進媒體生產的供給側改革?這些都是亟需破解的問題。
如今除了擁抱短視頻之外,音頻化發展也成為媒體融合的重要試水渠道。南方都市報2018年12月底在南都APP改版時上線音頻頻道,一年以來更新音頻節目近7000期,單條音頻稿最高收聽量170.5萬,10萬+音頻稿數量超過2000條。
南都在音頻領域的試水也為媒體轉型與融媒體改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在文字與短視頻領域流量廝殺階段,音頻市場一直以來都是相對“冷門”。但《中國廣播及音頻應用發展報告(2018)》顯示,廣播仍是規模最大的媒體之一,全國廣播接觸率為 30.73%,合計聽眾規模為4.2億。全國一至三線城市中,音頻接觸率超過45%,呈現上升的發展態勢。隨著信息更新越來越快,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增加,音頻產品伴隨性的優勢使其在當今生活節奏較快的社會中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http://pics7.baidu.com/feed/267f9e2f0708283867f41ac66e5e71044e08f1b1.png?token=2b02a84886bd7e016f001d19fc21854c&s=77FEAD77595ED4CC5459DCEF0300D02A)
據喜馬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電臺、資訊、個人成長、旅游、娛樂、商業財經、歷史、情感生活、人文和健康養生是喜馬拉雅用戶最喜歡在機構媒體收聽的十大領域。《南方都市報》前期的音頻內容矩陣,正是與這是個最熱領域密切關聯。
![](http://pics1.baidu.com/feed/241f95cad1c8a7862f825c4bbece113871cf501c.png?token=f37e5a3ca1a40472b9fc2337ae394be8&s=77FEAD77595C55CC1ED1F9EF0300E03A)
其中《南都音頻早餐》和《南都快訊》主打資訊,《南都粵海 灣區財富3分鐘》主打商業財經,《娛樂響當當》聚焦娛樂,《南都名醫大講堂》圍繞健康養生等。在音頻節目的運營過程中,南都將傳統的內容生產者打造成了一批具有IP屬性的“聲音主播”,比如南都深耕廣東高校教育界的美女記者“嘟嘟”賀蓓、南都珠海記者站的“發稿王”“南南豪仔”王靖豪、上了十幾年夜班的首席編輯“灣姐”黃海珊等。“音頻化+IP主播”的運營思路與如今互聯網的信息獲取與產品運營思路相貼合,有助于將“專業力”轉化為“粉絲粘性”。
南都報系黨委委員、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王海軍在2019南都“聲勢”大會上明確轉型方向,表示“明年,我們希望南都音頻有一個更響的口號去推動轉型:力爭全員音頻化,全內容音頻化!”
據《2019機構媒體音頻發展現狀與路徑探索報告》,絕大多數被調查對象基于機構媒體的資源優勢選擇收聽機構媒體音頻,主要原因包括“信息來源權威可靠,內容豐富、音頻種類齊全等”,與此同時半數被調查對象對機構媒體的非新聞內容抱有期待,超7成被調查對象希望機構媒體音頻產品不要照搬報端、網端文字內容。“南都音頻化”的成功案例為機構媒體轉型“音頻主播”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未來或許除了成為“vlogger”、“公眾號寫手”外,機構媒體也可以深耕“聲音”,尋找下一個風口。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