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如何應對腫瘤化療所致的血小板減少癥
“大約30%以上的放化療病人都會出現由于放化療、靶向治療、精準治療和免疫治療所導致的血小板減少,我們統稱為CIT,它是腫瘤治療中的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馬軍介紹,CIT會導致放化療的延期或中止,導致病人的長期生存率下降,對于患者來說是極大的危險因素。他表示,目前醫生對于CIT非常重視,已經成為除復發以外和血栓并舉的一種并發癥。
對于CIT的臨床表現,馬軍說,其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在放化療過程中突然出現皮膚黏膜的出血、牙齦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有這些癥狀出現,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并做相關檢查。他指出,早期診斷、早期正規治療并進行積極的預防管理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除了藥物以外,腫瘤放化療的病人要盡量臥床,減少劇烈活動,避免發生摔傷或者造成外傷的情況出現。一旦出現血小板減少,發生牙齦出血或者皮膚出血點時,應立即和醫生聯系進行血常規檢查,一旦血小板下降,就要采取規范化的治療。如果在放化療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意識不清,嘔血、咳血或吐血,就要考慮是否為臟器出血,同時立即到醫院進行血小板輸注和干預性治療。馬軍提醒,白血病、淋巴瘤和各種實體瘤患者(如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以及進行放化療、靶向治療的患者朋友要注意自查,主要是看有沒有皮膚出血點,刷牙有沒有自發性出血。
對于CIT所帶來的影響,馬軍說,一旦腫瘤放化療后出現血小板減少,有時會導致治療無法按期進行,導致化療延期或化療藥物減量,所以一旦出現CIT并且停藥,病人就沒有辦法接著進行第二個療程。一旦延長化療,會導致腫瘤細胞快速增殖從而導致復發,最后影響治療結果,這會非常嚴重地影響病人的無進展生存期,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長期生存時間。“對于CIT病人,我們必須要進行治療和預防行治療,如果不進行干預性治療,會導致放化療停止,病人的生活質量下降。一旦出現CIT的情況,腫瘤科和血液科醫生會并肩作戰來進行治療,快速讓患者恢復。一旦初次治療出現CIT,我們會在第二次治療時進行預防性治療,并且盡量做到最好,保障化療能夠足量足療程進行,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馬軍表示。
談及CIT治療時,馬軍提出,現在CIT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除了輸注血小板、使用rhIL-11、rhTPO外,近年來TPO受體激動劑也在該領域積極探索。與傳統治療血小板減少的藥物更進一步的是,新一代TPO受體激動劑屬于小分子非肽類藥物,不會產生中和性抗體和交叉反應,不會導致血小板減少和抗體的出現。其次,它不與內源性TPO競爭結合TPO受體,在血小板生成上與TPO具有累加效應。
- 標簽:淹潛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