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 成為城市轉型的新“名片”
本報記者 趙曉霞攝
初冬,中國湖北黃石,華新水泥廠舊址。舊廠房內,鐵銹色的樓梯穿插于各種帶著歷史溫度的舊設備之間;舊廠房外,貼于廠區辦公樓斑駁藍色木門上的“必須穿戴好勞保用品”的標牌仍舊清晰…… 不遠處,工作人員正在重現那些沉寂于歲月中的歷史,“這三臺大型圓柱設備,是濕法水泥窯。1、2號窯始建于1946年,是從美國愛立斯公司原裝引進的,這是目前世界上僅存保存完好的濕法水泥旋轉窯設備。3號窯于1975年由華新人自己設計建造,1977年正式投產,并出口20多條生產線,被命名為‘華新窯’,成為中國水泥工業的里程牌。”
華新水泥廠的歷史可追溯至1907年。那一年,大冶湖北水泥廠(華新水泥廠的前身)創建。2005年,華新水泥廠楓葉山廠區1-3號水泥窯停產;2007年7月,最后一組水泥磨生產線關停。從創建到全線關停再到保護利用,華新水泥廠的行進足跡,正是不少中國工業遺產走過的路。
關于華新水泥廠舊址的最新消息是,已入選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擬認定名單。
從“被遺忘的角落”
到成為熱門話題
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并不僅僅是中國話題。
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聯合會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提出,工業遺產是指工業文明的遺存,它們具有歷史的、科技的、社會的、建筑的或科學的價值。這些遺存包括建筑、機械、車間、工廠、選礦和冶煉的礦場和礦區、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利用的場所,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設施等。該憲章的通過被視為“工業遺產保護的標志性事件”,提升了世界范圍內對工業遺產的關注度。
相比國外較早開展工業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利用,中國起步較晚,一度是“被遺忘的角落”。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前副主席、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會長郭旃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正處于開始和探索階段”,需要全國統籌對工業遺產的發展脈絡進行科學梳理,“除東北、上海等工業集中地區外,一些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國際背景或影響下產生的體現中國人民精神和創造力的邊遠地區的工業遺產也值得關注”。
中國工業遺產主要形成于幾個階段:一是古代手工業時期;二是清末洋務運動和民國民族工業時期;三是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代;四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
在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歷程中,2006年4月在江蘇無錫召開的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是重要節點。論壇形成的《無錫建議》,呼吁在中國城市化的洪流中,關注對工業遺產的整理研究,保護好中國文化遺產中這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該建議也被稱為“中國首個倡導工業遺產保護的綱領性文件”。
如今,如何將記錄中國工業化進程重要信息、承載行業和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的工業遺產加以保護利用,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納入城市轉型
郭旃指出,當前,大家對工業遺產的重要性及其在工業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意義、作用等的認識比較容易統一。如何保護,保護的規模應該是多大,保護利用之路該怎么走等,在現實中會涉及各方利益糾葛,但各地都已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模式。
日前閉幕的第二屆中國(黃石)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高峰論壇上,來自9個國家的40余位專家為黃石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把脈開方。
這是今年10月黃石市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工業遺產保護中心掛牌成立之后的“大動作”,也是將該市工業遺產未來保護利用之路置于世界遺產體系下的一次自我審視。
相關專家認為,黃石工業遺產主要有三大特性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