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垃圾分類:兩區全撤桶 五區超九成
垃圾分類廣州在行動
廣州在9月19日召開的“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大會”上,確定在居住小區推廣“生活垃圾樓道撤桶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以下簡稱“樓道撤桶”),并提出“力爭9月底見成效,年底前基本完成”。如今接近年底,據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本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廣州有87.3%的居住小區已實施“樓道撤桶”,從實際走訪情況來看,市內各大小區結合“樓道撤桶”,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其他垃圾和餐廚垃圾分類處理,樓道衛生干凈了,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全杰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垃圾分類出成效:更多垃圾被分類處理 無需填埋
根據廣州城管的通報,通過近3個月的全面推進,廣州已有不少居住小區按照政府部門的規劃,實施“樓道撤桶”。據統計,“當前全市居住小區共設置定時投放點11203個,誤時投放點10690個,撤桶率達87.3%。其中黃埔、南沙兩區已完成全部樓道撤桶,越秀、花都、番禺、增城、海珠五區完成90%以上的樓道撤桶!
在海珠區,截至11月30日,全區1409個小區,有1402個小區完成了樓道撤桶,撤桶率為99.5%,海珠區引導各小區逐步落實“破袋定投”,對餐廚垃圾開袋檢查、破袋投放,建立起分類投放行為的即時反饋機制,促進源頭精準分類。目前,區內已有近360個小區落實破袋定投。
為了保證樓道撤桶效果,提高垃圾分類的實效,全市各區都各出其謀,創新各種方法。例如海珠區有些小區的環衛保潔人員為提高破袋效率、方便居民投放,特別研制出“破袋神器”,只要輕輕一刮即可將餐廚垃圾倒出;又例如在番禺區,推廣了智能化垃圾分類服務,小區內安裝了智能垃圾回收裝置,讓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同時也能獲得獎勵,提高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準確率。
記者走訪看到,各區還充分發揮社區黨員先進性帶頭作用,由黨員組成垃圾分類督導員、志愿者隊伍,定時定點在垃圾桶邊幫助和指導居民垃圾分類。在海珠區,積極開展“一桶三員”,即社區黨員、物業督導員及城管執法隊員開展站桶督導,推動居民逐步養成并鞏固“家里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的好習慣。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表示,目前全市有166個街(鎮)設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占比93.7%;1517個社區建立了社區聯席會議,占比95.6%;廣州全市回社區報到參與服務黨員人數達20.9萬人,其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約9.4萬人,積極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目前全市各區垃圾分類逐漸規范化。
垃圾分類做得好,垃圾減量效果就會明顯,垃圾終端處理量也會下降。據廣州城管的通報顯示,在新一批分類處理設施陸續投入使用,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背景下,更多的生活垃圾可被分類處理,無需填埋。廣州城管公布的2019年1至10月廣州生活垃圾處理情況顯示,全市日均處理生活垃圾2.23萬噸,其中,焚燒處理1.554萬噸/日,生化處理2620噸/日。
該組數據顯示,超過80%的廣州生活垃圾無需填埋處理,在不統計存量垃圾的前提下,因填埋垃圾造成的“垃圾圍城”壓力,比過去數年缺乏焚燒和生化處理設施時,有所減輕。廣州城管在通報中稱,廣州已形成了“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處理格局。
設定時投放點11203個
當前全市居住小區共設置定時投放點11203個,誤時投放點10690個,撤桶率達87.3%。
黃埔、南沙兩區已完成全部樓道撤桶。
越秀、海珠、花都、番禺、增城五區完成90%以上的樓道撤桶。
廣州回社區報到參與服務黨員人數達20.9萬人,其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約9.4萬人。
新成果 新格局
2019年1至10月廣州生活垃圾處理情況顯示,全市日均處理生活垃圾2.23萬噸,其中,焚燒處理1.554萬噸/日,生化處理2620噸/日。
廣州已形成了“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處理格局。
實地走訪
海珠區海幢街恒龍苑:垃圾分類成溝通紐帶
海幢街寶賢社區恒龍苑小區是開展垃圾分類成效顯著的一個小區,自從這里10月份開始樓道撤桶后,居民不僅沒有不習慣,而且還養成了新習慣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